基于抗风湿“功效成分组”评价民族药滇白珠品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81001697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负责人:
折改梅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3218.民族药学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翁稚颖、林宏英、王思、孙芳芳、王翀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针对"多基原"和"多药用部位"药材容易出现使用混乱,药效不显著,缺乏评价标准等现象,如何建立符合临床用药目的和特点的评价标准,一直是医药领域关注的焦点。广泛用于抗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民族药滇白珠的药用品种和部位使用混乱,缺乏评价依据,严重影响了该药的用药安全和用药质量。该项目以抗风湿功效为指导,通过建立滇白珠药材抗风湿的"谱效关系"解析其抗风湿的"功效成分组"。并采用分析滇白珠的近缘种和其不同药用部位的指纹图谱与"功效成分组"标准谱的相似性评价滇白珠不同基原和不同药用部位药材的品质。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体现了以融化学分析与生物活性为一体的综合质量体系评价"多基原""多药用部位"药材品质的特征。该研究结果不仅可阐明滇白珠的抗风湿的物质基础;建立滇白珠药材品质评价标准,筛选出优质药用资源和部位。同时对于其它"多基原"和"多药用部位"药材开展类似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英文摘要
滇白珠的主流品种是滇白珠(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 yunnanensis (Franch.) T. Z. Hsu & R. C. Fang),此外还有多个近缘种也作滇白珠使用。其抗风湿功效在各个民族中多以根部或全珠入药;也有地上部分(茎叶)入药的。鉴于此,在市场购买的滇白珠药材很可能是不同的品种或是多个品种的混合物,以及不同品种不同药用部位的混合物,因此药材品质和用药安全让人担忧。.  该项目采用基源鉴别法、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收集鉴定了36批样本的10个品种滇白珠不同药用部位,建立了滇白珠多药用基源和药用部位指纹图谱,经K-W analysis表明,各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7 < 0.05),各个药用部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279 > 0.05)。建立了整体、动态、连续滇白珠抗风湿谱效关系,并通过比较多种关系建立方法,确定了双变量相关法与正交投影偏最小二乘法(OPLS)解析谱效关系。采用HPLC-MS、确定滇白珠抗风湿功效成分组为绿原酸、methylbenzoate-2-O--D-glucopyranosyl(1-2)[O--D-.xylopyranosyl(1-6)]-O--D-glucopyranoside 和龙胆酸甲酯三糖(5-hydroxy-benzoate-2-O-β-D-.glucopyranosyl(1-2) [O-β-D-xyl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命名为MSTG-C)。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制备功效成分组的对照品,建立了以功效成分组为依据的滇白珠多基源品种和多药用部位质量评价方法。且通过对收集样品进行各功效成分含量测定和多种数据挖掘和分析,表明品种对白珠药材品质有显著影响(P < 0.05),药用部位对白珠药材品质无显著影响(P > 0.05)。这也为阐明滇白珠为药用部位的药材奠定基础。此外还初步阐明了滇白珠抗风湿作用机理。.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滇白珠抗风湿的药效物质基础,也阐明了药用基源和药用部位对滇白珠品质的影响。并建立了滇白珠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成果已发表三篇SCI文章,正在投稿三篇SCI文章,撰写2篇英语文章。培养了一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正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名。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基于“肠道微生态移植--致病因素拆分”滇白珠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部位作用机制研究
  • 批准号:
    --
  • 项目类别:
    --
  • 资助金额:
    55万元
  • 批准年份:
    2020
  • 负责人:
    折改梅
  • 依托单位:
基于体内动态变化成分民族药滇白珠抗风湿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 批准号:
    81573692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7.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5
  • 负责人:
    折改梅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