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经济分析与驱动因素研究

批准号:
41201576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5.0 万元
负责人:
吴健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D0111.土地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2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王汶、龚亚珍、朱源、熊英、毛钰娇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开展自然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本研究拟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不合理的现象,研究推动形成这一空间布局的驱动因素。研究将深度剖析我国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保护区的空间分布现状;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决策行为的经济分析,识别影响自然保护区决策的主要因素,提出理论猜想;在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条件进行整体的空间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验证社会经济变量对自然保护区决策的影响和驱动关系,揭示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不合理和管理失效的根源,由此提出建设性的自然保护规划建议。本研究对于阐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同地方社会经济状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为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促进国家将自然保护工作与国家、地方经济相结合,提高自然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英文摘要
China has unique status for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esignation of nature reser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tion i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conservation in China.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servation efforts.In this dir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driving forces that form the cur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nature reserves system based on economic analysis, and to seek planing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The study will start from analysing the pattern of decision behaviour of nature reserves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 behind the decision behaviour. By using China's Nature Reserve Inventory Data, with spatial analysis tools, this study will summarize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levant social economic variables of nature reserves, and develop econometric model to test the relation of potential driving for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e reserves.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ill help decision makers to realize the key factors in the designation of nature reserves and the impacts of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on the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This research call for an integration of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local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which is very crucial in forming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conservation system.
本研究针对科学界提出的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不合理的政策现象,对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通过建立动机(驱动因素)与决策行为结果(空间分布)之间的逻辑关系,观察自然保护区决策主体微观分散决策的总体表现(即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特征的空间分布),模拟并验证自然保护区决策的驱动因素。. 本研究完成了如下工作:第一、基于大量国际前沿的文献回顾,梳理自然保护的经济学理论,构建成本效益的经济分析框架;第二、形成了全国2669个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数据库,对全国2,047个县级决策单元的社会经济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揭示了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三、回顾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史过程、政策变迁和自然保护区的微观决策行为动机,构建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决策动机的理论模型,识别影响自然保护区决策的主要因素,并形成有关驱动因素的理论猜想;第四、通过计量分析,验证社会经济变量对自然保护区决策的影响。. 研究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第一、中国自然保护区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面积、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更多地分散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数量多、面积小、级别低的自然保护区更多地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这种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意味着必然存在空间效应与保护决策的相互作用。. 第二、自然禀赋和机会成本是建立保护区决策中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形成中国自然保护区特定空间分布的前提条件,一个县的自然禀赋对保护区决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保存和保护中国最珍贵的自然生态资产的政策目标。. 第三、社会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保护的状况,机会成本对自然保护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决策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特别是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土地机会成本比西部及东北部高,在这些地区保护区建立将面临来自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更大压力。.第四、基层决策者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动机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2000年前的保护区建立中生态因素发挥的影响作用比较明显。机会成本在2000年后的保护区建立中发挥着负向影响,说明基层决策者们保护的动机弱化了。. 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基于上述结论,为当前国家自然保护工作提供启示和政策建议。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6
期刊: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周景博;吴健;于泽
通讯作者:于泽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吴健;刘昊
通讯作者:刘昊
DOI:--
发表时间:--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龚亚珍;韩炜;Michael Bennett;仇焕广
通讯作者:仇焕广
The governance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ecological function conservation areas in China
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治理
DOI:10.1007/s10113-013-0445-3
发表时间:2013-04
期刊:regional environment change
影响因子:--
作者:Wu Jian;Yazhen Gong;Jingbo Zhou;Xiaoxia Wang;Jixi Gao;Yan A
通讯作者:Yan A
基于空间的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成本效益与补偿政策研究
- 批准号:41571519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60.0万元
- 批准年份:2015
- 负责人:吴健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