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重庆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意象研究:1911-2011——以渝中半岛为中心

批准号:
51178480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45.0 万元
负责人:
杨宇振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E0802.城乡规划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陶陶、罗灵军、覃琳、张治清、尹轶华、赵晓霞、李珊珊、衡寒宵、卢寅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基于GIS的重庆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意象研究:1911-2011- - 以渝中半岛为中心》利用GIS技术,建构重庆城市(以渝中半岛为中心)历史时期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演变过程,研究复杂山地条件下,高密度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两者间长时段变化的关联,并对城市物质形态与城市意象变迁及其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讨论城市结构与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在研究方式与方法上,将城市规划、历史地理、城市史、图像研究、建筑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和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城市研究的综合性方法。本申请课题将建立重庆城市(以渝中半岛为核心)研究的开放数据库,为进一步后续研究提供平台。
英文摘要
结合历史数据挖据,包括历史地图、历史期刊、出版物、档案材料、人物访谈等,以及数据空间化,研究1911-2011年间的重庆渝中半岛范围(集中在原城墙范围及其周边)的空间结构、形态和意象变迁。..100年间的重庆渝中半岛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11-1927年;1928-1935年;1936-1949年;1950-1997年;以及1997年以来5个阶段。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和意象状态与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5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有小规模建设,但基本延续的清末新政时期的状况;第2个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直辖市以来)是重庆城市物质快速变化的阶段;但1936-1949年间,由于国民政府的迁入,大量社会精英流入重庆,重要的世界性事件发生、媒体宣传和文人的写作使得这一时期成为重庆近现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通过历史地图与数据统计和分析相结合,本研究否定了大多数文献中对于重庆府城不符合传统形制的论述。历史过程中,重庆在四川、在长江流域都具有极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从南宋以来就是府城,如何可能不符合传统形制?在乾隆《巴县志》中,就有重庆“九开八闭十七门”象“九宫八卦”的记录。结合大地地理信息和历史地图、相关文献,研究论证了两者间的关联。结合《九年来之重庆建设》、《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重庆下水道工程》等重要文献,本研究探讨建市以来的城市形态和意象变迁。结合建国以来的各个时期的规划文本、相关重要人物访谈和档案馆资料的再挖掘,本研究讨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变迁及意象变化。同时,本研究将重庆的第一个公园(原中央公园,现渝中区人民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生产的独特案例,探讨其从建设伊始至今的空间形态、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过程。..1911-2011年间的重庆渝中半岛(原府城空间范围)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发展受到山地地形和两江环绕的制约性影响;交通方式变化对于渝中半岛的空间结构变迁有着支配性影响;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城市意象从对于建筑单体的认知逐渐转向对交通方式的认知;进而交通干线成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但解放碑(原抗战胜利记功碑)仍然是在复杂山地地形状况下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的最重要元素;商业繁荣和高密度城市人口成为清末、民国和直辖后重庆城市的基本社会状态,进而包括消防、公共卫生、流动人口管理等成为城市内部公共管理的主要事务。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重庆建筑
影响因子:--
作者:刘宜靖
通讯作者:刘宜靖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The Architect
影响因子:--
作者:杨宇振
通讯作者:杨宇振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新建筑
影响因子:--
作者:杨宇振
通讯作者:杨宇振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建筑师
影响因子:--
作者:杨宇振;陈凌;冯健;董屹
通讯作者:董屹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新建筑
影响因子:--
作者:杨宇振;Yang Yuzhen
通讯作者:Yang Yuzhen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