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AM参与GDNF缓解CCI大鼠疼痛的机制研究
批准号:
30901402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负责人:
王红军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0903.感觉障碍、疼痛与镇痛
结题年份:
2012
批准年份:
2009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孟晶、王松山、孙申、张菘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外周神经损伤可致严重的神经性疼痛,对多种细胞具有促存活作用的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可有效调节伤害性传递,缓解疼痛,但参与该作用的跨膜信号受体及细胞内信号路径还不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为GDNF信号受体之一,在大鼠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内有表达,可参与GDNF的镇痛作用,但机制不明。为探讨NCAM参与GDNF治疗CCI大鼠疼痛作用的机制,本研究拟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检测模型GDNF作用下,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与NCAM胞内段相连的Fyn磷酸化水平,研究NCAM的活化情况。利用封闭性抗体、siRNA技术抑制NCAM的活性,检测细胞内Erk1/2 MAPK、Akt的磷酸化水平及模型动物的痛相关指标,研究该过程中,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为在GDNF- - NCAM信号路径中寻找开发治疗神经性疼痛药物的靶点提供依据。
英文摘要
神经病理性痛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由于常规镇痛药物对其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待于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药物。对多种细胞具有促存活作用的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可以抑制、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感觉异常,但GDNF镇痛作用的机制,包括参与该作用的跨膜信号受体及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尚不清楚。介导GDNF信号转导的为一受体复合物,包括由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在细胞膜上的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和跨膜的信号受体酪氨酸激酶RET或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GDNF可以通过NCAM,活化胞内的Fyn、FAK,促进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也可以经NCAM调节施旺细胞的功能。但NCAM是否参与GDNF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不明。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行为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NCAM在GDNF镇痛过程中的活化情况及细胞内信号路径的激活情况。行为学分析结果显示CCI术后第1天模型大鼠的机械触诱发痛阈值和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开始下降,至术后第5天降至最低;在术后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鞘内注射GDNF可以明显减轻CCI大鼠机械触诱发痛和温度过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大鼠鞘内注射GDNF后1h 与NCAM的胞内段相连的Fyn 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 MAPK的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阻断NCAM的活性,Fyn 及Erk1/2 MAPK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同时拮抗了GDNF减轻CCI大鼠机械触诱发痛和温度过敏作用。本项目还研究了与NCAM同属粘附分子家族的钙粘蛋白(cadherin)在CCI模型大鼠脊髓腰膨大部位脊髓背角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CI术后1、3、5、7、10、14天,cadherin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其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本项目明确了GDNF通过NCAM改善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即在GDNF通过NCAM镇痛过程中,Fyn及Erk1/2 MAPK信号通路均被激活,阻断NCAM不仅可以抑制它们的活化,而且可以拮抗GDNF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开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
期刊:中国药理学通报
影响因子:--
作者:王红军
通讯作者:王红军
脊髓水平Dhx9靶向串联重复序列调控circRNA-Fmn1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子机制研究
- 批准号:--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54万元
- 批准年份:2021
- 负责人:王红军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