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细颗粒物的氧化潜能特性及其源解析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21707076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B0603.大气污染与控制化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The oxidative potential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irectly/indirectly, referring as OP) is a more relevant measurement in evaluating the toxicological properties of ambient PM2.5, as well as linking its chemical component with PM-induced health affect.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OP of PM2.5 is not clear yet, mostly due to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field campaign on monitoring the OP of ambient aerosol. Meanwhile, few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apportionment on the OP of ambient PM2.5. This study will deploy the online monitors of PM2.5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its oxidative potential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associations. Moreover,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s OP will be performed by using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sourc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OP.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ignificant insight and applicable technologies on revealing the linkage between chemical component and the oxidative potential of ambient PM2.5.
大气细颗粒物的氧化潜能(即颗粒物直接/间接产生活性氧物质的能力)可以准确的表征大气细颗粒物的潜在毒理特征,揭示其化学组分与健康效应的内在联系。然而,当前研究尚无法准确评价颗粒物化学组分与氧化潜能之间的具体联系,系统的颗粒物氧化潜能外场观测研究是目前国际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有关大气细颗粒物氧化潜能的源解析研究目前在大气化学研究领域仍几近空白。本研究拟在大气复合污染同步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其氧化潜能特性的在线监测技术,探究大气细颗粒物氧化潜能的变化特性及其与颗粒物化学组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矩阵因子分解法对细颗粒物的氧化潜能进行源解析,并建立颗粒物不同来源对其氧化潜能特性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对探究我国大气细颗粒物的氧化潜能特性和揭示PM2.5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将为认识颗粒物氧化潜能与化学组分之间的联系提供科学基础。

结项摘要

本项目旨在确定不同季节大气细颗粒物氧化潜能的变化特征,研究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与其氧化潜能的内在联系及相关性,并利用受体模型对大气细颗粒物的氧化潜能进行源解析分析。本项目已按计划基本完成全部研究目标,具体包括:1)通过在北京地区开展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氧化潜能的长期外场观测,发现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氧化潜能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按单位体积空气折算的细颗粒物氧化潜能水平中,春季处于四个季节中最低水平,夏季与秋季平均水平接近,而冬季中大气细颗粒物氧化潜能明显升高。单位颗粒物质量折算的氧化潜能水平在不用季节中处于相对稳定水平,未发现显著的季节差异。2)细颗粒物的氧化潜能水平与其化学组分存在关联,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与氧化潜能水平的相关系数较高。而对于元素组分,大部分元素与氧化潜能线性相关系数较低,在所测量的34种元素组分中,Fe、Zn、Cr、Mn、Cu五种元素与氧化潜能的线性相关系数较高(R>0.6)。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识别了机动车排放和扬尘等两个细颗粒物氧化潜能的潜在来源;通过正矩阵因子分解法分析,识别了机动车排放、燃煤和扬尘三个细颗粒物氧化潜能的潜在来源。其中,机动车排放对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氧化潜能的相对贡献最高,贡献率为54%。燃煤和扬尘则分别贡献了28%和18%。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民用固体燃料燃烧超细颗粒物排放及其潜在健康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东滨;郝吉明;蒋靖坤
  • 通讯作者:
    蒋靖坤
A Sampler for Collecting Fine Particles into Liquid Suspensions
用于将细颗粒收集成悬浮液的采样器
  • DOI:
    10.4209/aaqr.2019.12.0616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 影响因子:
    4
  • 作者:
    Dongbin Wang;Jingkun Jiang;Jianguo Deng;Yuyang Li;Jiming Hao
  • 通讯作者:
    Jiming Hao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聚焦关注区域的网络模拟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晓锋;王东滨
  • 通讯作者:
    王东滨
石墨烯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环境中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化工新型材料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秦瑜;李泽晖;王亚玲;王东滨;蒋靖坤
  • 通讯作者:
    蒋靖坤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东滨的其他基金

电力行业碳捕集装置醇胺类物质挥发性及其逃逸特征研究
  • 批准号:
    22376113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