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结构接触界面细观动力学及离散-连续耦合数值分析技术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178044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807.岩土与基础工程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1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2-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针对砂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接触面细观动力学特性开展研究,采用散粒介质力学与微细观机理分析方法,在室内接触面细观模型试验中引入先进的数码摄像可视化跟踪技术和数字信息计算机实时处理技术,开发基于数字图像的土-结构接触界面处土颗粒运动的计算机分析程序,研究砂土-结构接触面处非线性、大变形、局部不连续等力学特性。通过细观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试验对接触界面处砂土颗粒运动进行定量描述,研究接触面结构材料表面物理特性、砂土细观组构对接触面力学行为的影响,分析接触面强度与剪切变形规律以及砂土颗粒旋转、破碎与应力剪胀之间关系,建立基于细观机理分析的接触面静-动微细观力学模型。研究接触面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与数值计算技术,进行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从连续到不连续过渡的多尺度计算分析,并将其应用到桩基础、地铁、地下管线、核电站等地下构筑物的土-结相互作用问题分析,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结项摘要

针对砂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接触界面微细观力学特性开展研究,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接触带砂土颗粒运动的细观力学特征,建立了砂土-结构接触面本构模型,开发了砂土-结构接触带处离散-连续耦合数值分析技术。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相关成果包括:.(1) 进行了室内接触面剪切试验。研制了能够反映沉积各向异性的接触面剪切仪,开发了基于数字图像的接触界面砂土颗粒运动的计算分析程序。通过接触面直剪试验,研究了接触面表面物理特性、砂土沉积各向异性组构等对接触面力学性质的影响。.(2) 研究了接触带砂土散粒体的应力分布与强度特征。提出了砂土散粒体三类张量的概念,推导了其三维应力-组构关系。认为剪切带强度受控于“真应力”,表观活动摩擦角的变化实质是颗粒摩擦与各向异性组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应力诱发各向异性和原生各向异性对接触面强度与变形的影响,建立了砂土各向异性强度准则。. (3) 砂土-结构接触带剪切破坏过程中微细观组构演化、颗粒破碎等的数值模拟。采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接触带剪切破坏过程中微细观组构,特别是孔隙组构的发展变化规律。提出了剪切带砂土孔隙的双峰分布特征,以及力链、孔隙与剪胀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模拟了复杂荷载下土体应力路径与组构演化的发展规律,建立了应力比与组构比的定量关系。模拟结果对于理解接触带的强度特征、应力旋转与各向异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6种典型颗粒形状的几何近似,研究了不同形状颗粒的破碎过程,提出了一种量化分析方法。.(4) 接触带力学模型建立。基于接触面破坏过程的细观机理分析,根据微观力学理论,通过积分粒间接触力为宏观的应力不变量,建立了剪切带本构模型,模型考虑了与材料状态相关的剪胀性和初始密度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采用了非相关联的流动法则。.(5) 接触面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与数值计算技术研究。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算法,通过耦合域的速度与力的传递,提出了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从连续到不连续过渡的多尺度计算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接触面破坏的微细观机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建立的的接触面力学模型以及开发的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技术对于分析砂土-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由连续过渡到非连续的力学响应有一定意义。研究成果还可以用于如桩基础、地铁、核电站等地下工程构筑物的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静动力问题分析,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11)
专利数量(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oedometer test for soft soil
软土里程计试验数值模拟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Yantu Lixue/rock and Soil Mechanic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Liu, Yang;Wang, Zhe;Yan, Hong-Xiang
  • 通讯作者:
    Yan, Hong-Xiang
堆石坝现场碾压试验与离散元数值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晓柱;刘洋;吴顺川
  • 通讯作者:
    吴顺川
多块体形状堆石体碾压颗粒破碎数值模拟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岩土力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洋;李晓柱;吴顺川
  • 通讯作者:
    吴顺川
双轴压缩条件下散粒体的二维孔隙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洋;汪成林;张铎
  • 通讯作者:
    张铎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blasting excavation of tunnels with soil-rock interfaces
土石界面隧道爆破开挖数值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影响因子:
    --
  • 作者:
    Liu, Yang1;Zhao, Xue-Tong1;Wu, Shun-Chuan1
  • 通讯作者:
    Wu, Shun-Chuan1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NiO和(Pt/Co)多层膜的交换耦合作用及对其矫顽力的影响
  • DOI:
    10.13373/j.cnki.cjrm.2015.01.004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稀有金属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帅;俱海浪;刘洋;李宝河;于广华
  • 通讯作者:
    于广华
基于距离度量和健康指数的电子设备健康评估方法
  • DOI:
    10.16526/j.cnki.11-4762/tp.2017.10.074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和麟;雷偲凡;刘洋
  • 通讯作者:
    刘洋
泥石流冲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 DOI:
    10.15961/j.jsuese.201801042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工程科学与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道川;游勇;杜杰;柳金峰;关辉;刘洋
  • 通讯作者:
    刘洋
浅析张勤修应用“木曰曲直”理论指导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 DOI:
    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17.07.064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湖南中医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莎莎;武静;李昕蓉;刘颖;刘洋;张勤修;袁淑贤;刘代恩;刘志庆
  • 通讯作者:
    刘志庆
高效橘色荧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DOI:
    10.13451/j.cnki.shanxi.univ(nat.sci.).2018.01.22.00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丁媛媛;弓晓娟;刘洋;高艺芳;路雯婧;焦媛;董川
  • 通讯作者:
    董川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刘洋的其他基金

砂-粉混合物的分散性失稳:宏观与局部稳定性关系研究与多尺度模拟
  • 批准号:
    52278327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4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细观机理研究与数值模拟
  • 批准号:
    50808016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