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金基金详情
四川盆地侏罗系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群落演化
结题报告
批准号:
41102005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4.0 万元
负责人:
泮燕红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结题年份:
2014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姚小刚、王亚琼、张晓林、彭博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四川盆地自三叠纪晚期以来逐步稳定的发展为内陆湖盆,整个侏罗系厚1500-3500米左右,出露完整,三统均有,层序完全,化石丰富,尤其是非海相的双壳类化石产出丰富。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南方陆相侏罗系双壳类化石组合演替的优势地区,更是研究我国南方陆相侏罗系的典型代表区。过去由于各研究者在双壳类系统古生物学研究上的分歧,鉴定的属种名单存在混乱的现象,导致了过去近20多年来该地区相关研究一直踌躇不前,例如至今尚未建立该盆地侏罗系双壳化石组合序列,与邻区陆相盆地的对比工作也未系统展开。随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现在可以也有必要对四川盆地侏罗系双壳类化石进行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并在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盆地侏罗系双壳类化石群落的演化,综合沉积学、埋葬学、古生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进一步揭示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环境意义。
英文摘要
按照研究计划,分别对川北、川东北和川东南的侏罗系地层剖面进行了综合野外考察。除了丰富的双壳化石,还采集了孢粉、介形、轮藻等微体化石。本项目的重点是研究四川盆地侏罗系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古环境意义的讨论。本项目的成果可以概括为3点:1,通过对大量采自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的双壳化石材料的综合研究,系统厘定了两个属Cuneopsis 和Pseudocardinia,并对这两个属的多个种进行了归并;2,结合前后三次综合野外考察和前人的研究,对四川盆地的侏罗系双壳类群的演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珍珠冲组、自流井组(白田坝组)和新田沟组(千佛崖组)以大量的Pseudocardinia为主;上、下沙溪庙组则以Eolamprotula-Psilunio组合为特征;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则出现了与白垩纪类三角蚌类近缘的Martinsonella;3, 对自流井组湖相介壳层的埋葬学和古生态学研究,指示当时湖泊存在较大的风暴影响。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10.2110/palo.2013.119
发表时间:2014-07
期刊:
影响因子:--
作者:Yan-Hong Pan;J. Sha;F. Fürsich
通讯作者:Yan-Hong Pan;J. Sha;F. Fürsich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地层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王亚琼;沙金庚;泮燕红;张晓林;饶馨
通讯作者:饶馨
DOI:10.1016/j.cretres.2011.10.007
发表时间:2012-04
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
影响因子:2.1
作者:Yan-Hong Pan;J. Sha;X. Yao
通讯作者:Yan-Hong Pan;J. Sha;X. Yao
The Jehol Biota: Defin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relicts of a continental Early Cretaceous ecosystem
热河生物群:保存完好的大陆早白垩世生态系统遗迹的定义和分布
DOI:10.1016/j.cretres.2013.03.007
发表时间:2013-08-01
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
影响因子:2.1
作者:Pan, Yanhong;Sha, Jingeng;Fuersich, Franz T.
通讯作者:Fuersich, Franz T.
DOI:10.1016/j.cretres.2012.06.001
发表时间:2013-03
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
影响因子:2.1
作者:Yaqiong Wang;J. Sha;Yan-Hong Pan
通讯作者:Yaqiong Wang;J. Sha;Yan-Hong Pan
特异保存化石的分子埋藏学研究
热河生物群水生动物化石的特异埋葬分析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