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生物群六射海绵骨针精细结构形态解剖学及其系统学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662003
  •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4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Identifying the early fossil hexactinellid sponges is of central issue in understanding its origin and systematic position. Recent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diverse taxa of hexactinellid sponges present in the lower Cambrian Chengjiang Biota, Eastern Yunnan Province, most of which are preserved in 3-dimension. However,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hexactinellid sponges are mainly based on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body surface (and of spicule), although those 3-D preserved fossils have high potential in preserving the inne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and of the spicules. By employing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such as the SEM-EDX, Micro-CT analyses, sample slices and acid pickling, this project aim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3-dimentisional morphology and anatomy of hexactinellid and inner structure of spicules. The new data will help us to clarify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early paleozoic hexactinellids and understand their evolutionary pattern.
六射海绵的起源与系统分类是海绵动物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是早期化石类群的形态学鉴定。最新的研究表明,云南东部寒武系底部的澄江生物群保存种类丰富的六射海绵化石,而且大部分种类都呈三维状态保存,但目前这些化石类群的鉴定都是基于传统的表面形态观察,缺少化石(骨针)内部解剖结构特征的数据。本项目拟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等技术方法,辅以切片和酸泡提取骨针的方式,对澄江生物群六射海绵骨架和骨针进行形态学、解剖学研究工作。研究有望首次获得澄江生物群海绵骨架立体结构和骨针内部结构的信息,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空白,进一步确认早古生代六射海绵的系统位置和理解其演化模式。

结项摘要

海绵动物与其他后生多细胞动物的关系是生物进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传统观点认为六射海绵化石记录早于普通海绵出现,进而推测六射海绵可能演化到普通海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新的化石记录的出现,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本项目通过对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六射海绵的物种多样性、骨架组成、骨针性质进行研究,探讨具六射骨针的海绵的系统位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澄江生物群六射海绵骨架趋异度很高,包括了具有厚表皮和复杂骨针系统的基干类群海口海绵,具有单轴针和三轴针构成主骨架的网针海绵目原始类群似斜纹海绵,全由T形骨针组成的谜一样的美丽春城海绵等多种类型。(2)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揭示原始网针海绵的骨架为单层,骨针之间为穿插连锁排列,与现生六射海绵的骨针之间的硅质焊接连成骨架不同,主骨架包括单轴针、双轴针和三轴针等多样化骨针类型,部分骨针具有瘤点装饰,或许与六射海绵的焊接起源有关。(3)六射海绵骨针断面显示轴孔为三角形,与奥陶纪的六角形管不一致,也不同于现生的六射海绵的四方形管,揭示早期具六射针的海绵可能是硅质海绵的基干类群。(4)寒武纪无骨针海绵Vauxia的骨架具有硅质成分,或许暗示现代无骨针的普通海绵起源于寒武纪具硅质骨架的非骨针海绵。在本项目的资助下,还开展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工作,如节肢动物繁殖权衡策略起源、腹毛动物的大型祖先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8)
专著数量(1)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3)
专利数量(0)
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小细丝海绵属新材料
  •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8117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高校地质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继媛;马海丹;陈爱林;侯先光
  • 通讯作者:
    侯先光
The enigmatic metazoan Yuyuanozoon magnificissimi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Biota, Yunnan Province, South China
云南省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中神秘的后生动物玉源动物
  • DOI:
    10.1017/jpa.2018.18
  • 发表时间:
    2018-10-01
  • 期刊: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 影响因子:
    1.4
  • 作者:
    Li, Yujing;Williams, Mark;Hou, Xianguang
  • 通讯作者:
    Hou, Xianguang
Evolutionary trade-off in reproduction of Cambrian arthropods
寒武纪节肢动物繁殖的进化权衡
  • DOI:
    10.1126/sciadv.aaz3376
  • 发表时间:
    2020-04-01
  • 期刊:
    SCIENCE ADVANCES
  • 影响因子:
    13.6
  • 作者:
    Ou,Qiang;Vannier,Jean;Mayer,Georg
  • 通讯作者:
    Mayer,Georg
云南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中原始海绵新种:囊形似斜纹海绵Paradiagoniella marsupiata sp.nov.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海丹;杨继媛;陈爱林;侯先光
  • 通讯作者:
    侯先光
The appendicular morphology of Sinoburius lunari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rtiopodan clade Xandarellida (Euarthropoda, early Cambrian) from South China
华南中华节肢动物的附肢形态与Xandarellida(真节肢动物门,早寒武世)的演化
  • DOI:
    10.1186/s12862-019-1491-3
  • 发表时间:
    2019-08-06
  • 期刊: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 影响因子:
    3.4
  • 作者:
    Chen, Xiaohan;Ortega-Hernandez, Javier;Liu, Yu
  • 通讯作者:
    Liu, Y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Xishania的异物同名问题以及对Xishania fusiformis Hong,1981和Xishania longiusula Hu, 2002的一些讨论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古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迪颖;蔡晨阳;陈爱林
  • 通讯作者:
    陈爱林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陈爱林的其他基金

澄江生物群海绵动物骨骼矿化模式与系统发育研究
  • 批准号:
    42262004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33 万元
  •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