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组织演化及其形式选择研究:组织经济学视角
批准号:
71003087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19.0 万元
负责人:
周玲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G0412.资源管理与政策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肖拥军、胡丽芳、柴海燕、李会琴、徐曼、刘德凤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深受"行政区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制约,亟需进行跨界协调和治理。本研究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组织理论框架下,采取案例研究策略,探求中国现行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组织的适应性变迁及其形式选择的理论,以期能为当前旅游经济的跨界治理实践提供参考。.在厘清跨行政区旅游地问题根源、定义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的本质为区域公共事物治理的基础上,研究将跨界治理组织视为治理利益主体间关系的一种结构安排,先以"环境-结构-激励-绩效"解释模型建立分析其演化变迁与形式选择的分析框架;然后选取典型案例地,实地调查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部门中各类跨界治理组织孕育演化的过程与背景,组织的类型及其内在结构安排与治理绩效等,再在事件-过程还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和制度分析,总结提炼出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组织的类型、内在机理、演化机制、职能界限等理论认识;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治理组织设计的对策建议。
英文摘要
随着中国旅游步入跨区域竞争阶段,区域旅游一体化产生了跨界旅游协调和治理的需求。本研究将跨行政区旅游地的治理组织视为一个制度现象,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组织理论框架下,采取案例研究策略,探求中国现行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组织的适应性变迁及其形式选择的理论,以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定义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的本质为区域公共事物治理,并将治理机制视为一组织现象,将现实中的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机制的形成视为制度变迁现象,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组织理论角度建构理论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先对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组织的理论类型进行了探讨,梳理并提出跨行政区旅游地的治理组织的类型体系,该体系是一由治理不同行政区间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其他社会主体间竞争关系的协调组织以及治理跨类型主体间关系的网络共同构成。.然后以长江三峡区域的跨界治理组织的类型及其兴替演化为案例对象开展研究。经验研究已取得如下研究发现:在跨行政区旅游地横向政府间关系治理中,政府间平等自愿达成的行政协议和协商机制被选择并具持存性;在经营主体的跨界关系治理中,在急需治理而又利益主体复杂、旅游资源或资产国有、市场交易前途不明的领域,政府动用行政资源组建的跨行政区旅游资源整合平台会先于或替代完全基于市场交易的平台,但平台组建后,为真正实现其协调整合功能,其内部仍会不断作出适应性调整和变迁。治理组织类型的兴替与演化是制度创新的交易费用规律作用的结果。.从组织现象和制度变迁角度建构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的研究问题、治理组织的理论类型及其体系的梳理,补充了现有理论对跨界旅游经济研究的不足,为认识和解释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组织的类型与结构、生成与演化的约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引导经验研究中归纳和提练跨行政区旅游地治理组织的性质、成因、目标和边界等方面提供了框架。经验研究发现和理论提炼为回答现实中区域旅游治理提出的以谁为主体依托什么机制进行以及为何、其组织结构安排如何以及为何、相关组织和机制如何建立、运作和演替等一系列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国家公园型保护地治理制度选择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制度分析
- 批准号:71874164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48.0万元
- 批准年份:2018
- 负责人:周玲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