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以甘肃磨沟遗址及其邻近地区为例

批准号:
51074026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34.0 万元
负责人:
梅建军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E0410.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陈建立、孙淑云、毛瑞林、陈坤龙、沈璐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齐家文化(2200BC-1800BC)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两省,已发现遗址350多处,出土铜器130多件,是迄今为止集中出土早期铜器的考古学文化中年代最早的,一直为学术界高度重视。关于齐家文化铜器已有不少论著发表,涉及其年代、类型、材质、工艺和文化联系等诸多方面,但研究深度及相关论据尚嫌不足,这与铜器科学检测数量不够有直接关系。目前已做科学检测的齐家文化铜器仅有23件,这就大大局限了对其技术特征的认识,诸如砷铜存在与否等问题已成争议的焦点。2008-2009年齐家文化考古有了重要的新进展,甘肃临潭县陈旗乡磨沟遗址出土了数百件齐家文化铜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内涵之丰富,前所未见,成为本项目立项的直接动因。陈旗磨沟遗址已被评为200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对其新出铜器及时展开全面的科学分析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将彻底改变对齐家文化铜器的既有认识,还将对中国冶金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文摘要
齐家文化是中国早期铜器数量与种类显著增加的时期,对研究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发展意义重大。本项目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开展甘肃陈旗磨沟遗址及其临近地区出土齐家文化铜器的科学检测与分析,旨在系统地揭示中国西北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分布和技术特征,从而为探讨冶金术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对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影响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新的论据。自2010年年底正式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已先后多次赴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考察和调研,对300余件出自磨沟遗址的青铜器和100余件出自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新疆小河墓地和内蒙赤峰二道井子遗址的早期金属器进行了无损检测分析,并在实验室中对164件金属器样品进行了金相组织鉴定和成分分析,从而揭示出齐家文化铜器及其它地区出土早期金属器的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特征。就甘肃临潭磨沟遗址出土的铜器而言,研究结果表明,锡青铜是最为主要的材质类型,红铜次之,另见少量铅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铜;铜器的制作成型使用了铸造、热锻和冷加工等多种工艺,而小件工具和装饰品则以热锻成型工艺为主;就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四坝文化铜器而言,分析结果显示铜器的材质以红铜和低锡青铜为主,也有少量的砷铜或含砷青铜。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金属器的研究,则揭示出锡青铜、红铜和含砷、铅青铜的存在,并且发现了新疆以至中国西北地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纯锡制品和金银合金。对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遗址出土铜器的分析表明,锡青铜是最重要的合金材料,仅见个别的红铜,没有发现铜锡铅三元合金。上述最新的分析结果意义重大:首先,新的分析资料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出土早期金属器的区域性特征,表明其发展受到各自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或制约;其次,齐家文化铜器的发展似呈现出某种阶段性的特征,砷铜的出现和使用是否与地域有关,仍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最后,在齐家文化及其与之相当的文化时期,在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早期铜器资料;已有的分析清楚地揭示出锡青铜已经在相当广泛的地域内得到使用,并成为最重要的合金材料,而红铜和砷铜也构成了早期铜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或许构成了我们对齐家文化乃至中国早期铜器技术特征的一个基本认识。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边疆考古研究
影响因子:--
作者:梅建军
通讯作者:梅建军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西域研究
影响因子:--
作者:梅建军;凌勇;陈坤龙;伊第利斯;李文瑛;胡兴军
通讯作者:胡兴军
锻造工艺和锡料利用:先秦金属技术的新探索
- 批准号:51474029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80.0万元
- 批准年份:2014
- 负责人:梅建军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