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抗生素多残留的磁性纳米金-酶双标记免疫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81072308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3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H3004.食品卫生
  • 结题年份:
    2013
  • 批准年份:
    2010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1-01-01 至2013-12-31

项目摘要

本课题旨在制备分散性好、稳定的的磁性纳米金-酶双标记抗生素抗体蛋白的免疫检测探针,建立灵敏快速的磁性纳米金-酶双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显微技术、衍射技术、光谱学技术等表征金磁复合纳米粒子及其标记探针的结构、分散性及形貌,研究其磁响应性和光学特性,从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理论、表面化学理论来探讨金/磁性复合纳米溶胶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抗生素抗体蛋白等生物分子的结合机理,从结构化学上阐明金/磁性复合纳米颗粒、酶双标记抗体蛋白对抗体抗原免疫反应表位的影响,并对建立的金磁微粒标-酶双标记免疫检测体系进行方法学评价,开展其在食品中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评价研究。本研究可为食品安全提供一种简便、灵敏、快速定性定量的检测新技术,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对于揭示复合纳米颗粒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机理,探索复合纳米颗粒与生物体系作用的新形式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结项摘要

金磁复合微粒Fe3O4/Au具备良好的磁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了Fe3O4-PEI复合微粒和两种Fe3O4/Au复合微粒的制备,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磁分离酶联免疫检测体系的载体,应用于抗生素如氯霉素残留的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氨基化磁性复合微粒Fe3O4-PEI的制备. 采用一锅法制备氨基化的磁性复合微粒Fe3O4-PEI,此复合微粒为球形,粒径均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晶体结构,得到了100 nm-400nm范围内的Fe3O4-PEI复合微粒。选择粒径约为150 nm的样品用于金磁复合微粒制备。. 2、金磁复合微粒的制备. 在粒径约为150 nm的Fe3O4-PEI复合微粒表面包被胶体金制备两种金磁复合微粒。经过比较发现,多层复合型比组装型具有更高的胶体金包被率;粒径约为180 nm;光学性能良好,在 560 nm附近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磁饱和度约为40.4 emu/g,比Fe3O4-PEI复合微粒降低了33.3 %。因此将多层复合型金磁微粒用于免疫磁珠的制备。. 3、免疫磁珠和酶标氯霉素的制备. 将多层复合型Fe3O4/Au微粒与氯霉素抗体结合得到免疫磁珠,偶联反应在25 min后基本结束,最佳pH为8.0,最佳抗体使用量为1200 g,且得到抗体的平均包被率约为27.27%。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制备了酶标记氯霉素抗原(HRP-CAP),结果显示其浓度为0.413 mg/mL,酶活损失为8.55 %,偶联率为6.65。. 4、磁分离酶联免疫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在抗生素素检测中的应用探讨.按照最佳制备条件得到免疫磁珠和酶标氯霉素后,将它们与氯霉素标准溶液竞争结合建立磁分离酶联免疫检测体系,探讨了其在牛奶中氯霉素含量检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氯霉素含量在1 ng/mL-10 ng/mL范围内,氯霉素浓度与百分吸光度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 -8.2501x+92.020(R2=0.9843),IC50为5.1 ng/mL。该检测体系对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3 %和2.1 %,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将其应用于牛奶样品中的氯霉素检测,回收率在84.70 %-87.55 %之间。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leaves, flowers and seeds of green tea
绿茶叶、花和种子多糖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
  • DOI:
    10.1016/j.carbpol.2011.11.083
  • 发表时间:
    2012-03-17
  • 期刊:
    CARBOHYDRATE POLYMERS
  • 影响因子:
    11.2
  • 作者:
    Wang, Yuanfeng;Mao, Fangfang;Wei, Xinlin
  • 通讯作者:
    Wei, Xinlin
One-pot reaction to synthesize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by adding phenol as reducing agent and stabilizer
添加苯酚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一锅法合成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 DOI:
    10.1007/s11051-012-0755-2
  • 发表时间:
    2012-03
  • 期刊: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 影响因子:
    2.5
  • 作者:
    Wang, Yuanfeng;Zhu, Zhanwang;Xu, Feng;Wei, Xinlin
  • 通讯作者:
    Wei, Xinlin
Structure analysis of a neutral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green tea
绿茶中性多糖的结构分析
  • DOI:
    10.1016/j.foodres.2009.03.011
  • 发表时间:
    2009-06
  • 期刊: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影响因子:
    8.1
  • 作者:
    Wang, Yuanfeng;Wei, Xinlin;Jin, Zhengyu
  • 通讯作者:
    Jin, Zhengyu
Effect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bioactivity of tea polysaccharides
不同干燥方式对茶多糖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 DOI:
    10.1016/j.ijbiomac.2013.10.006
  • 发表时间:
    2013-11-01
  •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影响因子:
    8.2
  • 作者:
    Wang, Yuanfeng;Liu, Yangyang;Wei, Xinlin
  • 通讯作者:
    Wei, Xinlin
Antioxidant activities potential of tea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 obtained by ultra filtration
超滤茶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潜力
  • DOI:
    10.1016/j.ijbiomac.2011.12.028
  • 发表时间:
    2012-04-01
  •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影响因子:
    8.2
  • 作者:
    Wang, Yuanfeng;Yang, Zhiwei;Wei, Xinlin
  • 通讯作者:
    Wei, Xinli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毒驾span”/span案件中质谱证据的采集及使用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质谱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元凤
  • 通讯作者:
    王元凤
毒品对于驾驶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中国司法鉴定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元凤
  • 通讯作者:
    王元凤
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化学知识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山东化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元凤
  • 通讯作者:
    王元凤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元凤的其他基金

食品抗生素多残留的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批准号:
    30840067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9.0 万元
  • 项目类别:
    专项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