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以仁义道德概念为例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271111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909.行为、决策与社会心理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 项目参与者:
    孙吉林; 范宁; 贾宁; 张亚静; 王德强; 王锃; 贾利宁; 梁晋; 王汉林;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n embodied cognition, this project will make a comprehensive use of behavoral experiments, eye-movement technology, ERP and fMRI to explor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spatial metaphors of moral concepts, with a focus on their functional location within human brains as well as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different cerebral regions. This study will also apply MMN experimental paradigm, IAT and conscious forced-choice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cerebral mechanisms are identical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sciousness. Morover, the current study will also investigate into the factors that work in the spatial metaphors of moral concepts, and the impact of morality metaphors with respect to space on human cogntion and behavior. The present project will not only fill in the gap of metaphor studies, but also manifest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context. Practially, this project will als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enhancing the compren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core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本项目在体验认知(具身认知)的理论背景下,综合运用行为实验、眼动技术、ERP技术和fMRI技术,集中研究仁义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特别是要弄清楚仁义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脑功能定位,及各脑区之间的协同活动机制;采用MMN实验范式、内隐联想测验(IAT)和有意识的迫选法,探讨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在不同意识状态下的认知神经机制是否一致。同时该项目还考察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影响因素,以及道德概念的空间隐喻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本项目的研究既可以填补概念空间隐喻研究的一大空白,又能体现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特色。同时,本项目的研究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结项摘要

本项目是在具身认知理论背景下来研究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加工机制和心理表征的。.经过本项目组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果。.本项目证明了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即“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研究发现了先加工“道德是上”,后加工“不道德是下”,而且“道德是上”的加工一直持续到晚期。研究还发现了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脑机制,在对不相容条件进行分类过程中,双侧海马、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内侧前额叶皮层等与情绪和认知相关的脑区得到激活。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双向的,而且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力量要弱于目标域向始源域的映射。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会对高度、空间关系和记忆产生影响,具有与“道德是上或不道德是下”隐喻相一致的偏移效应。研究发现,道德认知与情绪效价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加工中,发挥着各自的促进作用,且作用力量基本相等,二者共同影响着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加工和理解。在对卷入欺负行为儿童的研究中,发现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形成的是“道德是下,不道德是上”的概念隐喻。研究还发现,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4-5 岁初步形成,7-9 岁基本形成,11-13 岁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1)首次证明了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和映射的双向性及不平衡性;(2)在国内外最早发现先加工“道德是上”,后加工“不道德是下”,这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成果;(3)将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中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分离开,研究其各自的作用,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4)首次发现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表征与正常儿童是相反的,这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5)首次发现了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形成时间、发展过程和规律,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心理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翟冬雪;鲁雅乔;鲁忠义
  • 通讯作者:
    鲁忠义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 双向性及不平衡性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心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鲁忠义;贾利宁;翟冬雪
  • 通讯作者:
    翟冬雪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心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锃;鲁忠义
  • 通讯作者:
    鲁忠义
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心理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尹新雅;鲁忠义
  • 通讯作者:
    鲁忠义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双向映射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心理发展与教育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贾宁;蒋高芳
  • 通讯作者:
    蒋高芳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