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岩石圈各向异性的动力学内涵及成因约束: 来自组构分析-原位弹性波测量-流变学实验研究的启示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67219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11.大地构造学与构造地质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Anisotrop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lithosphere dynamics. The anisotropy behavior observed in Tibetan Plateau is quit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There is a lot of uncertainty and still a debat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hosphere seismic anisotropy in Tibet an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formation and its dynamic implications since we lack the necessary data in rock fabric and elastic anisotropy of Tibetan lithosphere mantle and deep crust.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have to be settled urgently are followed. What ar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rock fabric and its anisotropy? How dose melt distribute in rocks under strain and the distribution affect on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minerals? How can we calculate the anisotropy formed by the co-action of melt preferred orientation (MPO) and LPO?What lithosphere dynamic processes could be inferred from the complicated anisotropy observed in Tibetan Plateau?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to obtain the quantitative data of rock fabric and its anisotropy from Tibetan lithosphere, the defin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al melting and deformation and the response of fabric to melt, we propose doing (1) rheological experiments, (2) LPO measurements by EBSD technique and anisotropy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LPO data, (3) the measurement of elastic anisotropy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ibetan Plateau lithosphere in-situ.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experiments and measurements could provide systematic data and essential constraint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licated anisotropy observed i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ibetan lithosphere dynamic processes.
各向异性是揭示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参数。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各向异性非常复杂。由于缺乏其组构和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基础资料,致使在解释其各向异性测深数据,分析其成因和理解其动力学内涵方面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和争论。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包括,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构和各向异性的基本特征?应力作用下熔体定向分布(MPO)规律及其对矿物晶格优选方向(LPO)的影响?如何计算MPO和LPO共同引起岩石各向异性?复杂的各向异性所揭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项目拟以获取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构及各向异性的定量数据,获取熔体强化变形及组构响应的定量关系为目标,开展(1)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MPO规律和LPO类型与变形关联),(2)岩石组构测量及各向异性计算(组构特征与各向异性关系),(3)原位条件下的弹性波各向异性测量,并将实验和测量结果与地震测深研究结合,为青藏高原岩石圈各向异性成因解释及复杂多样的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约束和启示。

结项摘要

在项目组成员4年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任务书所提出的研究计划和任务,并超额完成论文发表等任务,尽管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严重干扰。各向异性是揭示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参数。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各向异性非常复杂。由于缺乏其组构和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基础资料,致使在解释其各向异性测深数据,分析其成因和理解其动力学内涵方面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和争论。针对项目申请书中提出的科学问题,即青藏高原岩石圈各向异性成因及其动力学内涵是什么?构造变形如何影响或控制软介质/熔体的形态分布及其如何强化岩石的各向异性等?项目组从多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1. 通过地幔包体的EBSD测量,我们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新生代以来岩石圈地幔的组构数据并依据该数据计算了其各向异性参数,模拟了其岩石圈地幔弹性性质随深度的变化,这不仅为合理解释青藏高原SKS/SKKS资料提供了定量约束,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变形格架提供了新见解。2. 实验研究了花岗质岩浆的电性特征,揭示了喜马拉雅壳内高导层与地壳深熔的关系。指出当今喜马拉雅壳内正在发生着部分熔融作用并形成力学上的软弱层,该软弱带对壳内的解耦起着关键作用。3. 在大位移剪切变形条件下,实验研究了软介质(如熔体)的分布形态和各向异性对变形过程的响应。该研究为模拟弱相介质在大变形条件下的分布行为及其引起的岩石物性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1)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蒙脱石的弹性性质实验
  •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1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地震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明洋;杨晓松
  • 通讯作者:
    杨晓松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Tibetan lithosphere inferred from mantle xenoliths
从地幔捕虏体推断青藏高原岩石圈地震各向异性
  • DOI:
    10.1016/j.epsl.2019.03.027
  • 发表时间:
    2019-06
  • 期刊: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影响因子:
    5.3
  • 作者:
    Yang Yu;Abart Rainer;Yang Xiaosong;Shang Yongmei;Ntaflos Theo;Xu Bo
  • 通讯作者:
    Xu Bo
Jurassic Hornblende Gabbros in Dongga, Eastern Gangdese, Tibet: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Growth
西藏冈底斯东部东嘎侏罗系角闪石辉长岩: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及其对地壳生长的影响
  • DOI:
    10.1111/1755-6724.13117
  • 发表时间:
    2017-04
  • 期刊: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 影响因子:
    3.3
  • 作者:
    Xu Bo;Hou Zengqian;Zheng Yuanchuan;Zhou Ye;Zhou Limin;Yang Yu;Han Yanwei;Zhen Guo;Wu Changda
  • 通讯作者:
    Wu Changda
In situ elemental and isotopic study of diorite intrusions: Implication for Jurassic arc magmatism and porphyry Cu-Au mineralisation in southern Tibet
闪长岩侵入体的原位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对藏南侏罗纪弧岩浆作用和斑岩铜金矿化的启示
  • DOI:
    10.1016/j.oregeorev.2017.04.036
  • 发表时间:
    2017-06
  • 期刊:
    Ore Geology Reviews
  • 影响因子:
    3.3
  • 作者:
    Xu Bo;Hou Zeng Qian;Zheng Yuan Chuan;Wang Rui;He Ming Yue;Zhou Li Min;Wang Zi Xuan;He Wen Yan;Zhou Ye;Yang Yu
  • 通讯作者:
    Yang Yu
地壳岩石矿物电导率实验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进宇;杨晓松
  • 通讯作者:
    杨晓松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高地下水位弧底梯形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断裂破坏力学模型及应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丰丽;肖旻;李爽;杨晓松
  • 通讯作者:
    杨晓松
基于异构计算的简单行走模型的吸引区域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清都;周红伟;杨晓松
  • 通讯作者:
    杨晓松
南疆绿洲区含残膜砂土击实特性试验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公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黎亮;杨晓松;李宏伟
  • 通讯作者:
    李宏伟
喜马拉雅造山带下地壳麻粒岩成因: 来自高温高压实验的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晓松;金振民 Huenges等
  • 通讯作者:
    金振民 Huenges等
梯度结构钢铁材料的研究进展
  • DOI:
    10.13289/j.issn.1009-6264.2021-0334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材料热处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晓松;孙田浩;邓想涛;彭思远;王麒;王昭东
  • 通讯作者:
    王昭东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杨晓松的其他基金

青藏高原腹地深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61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青藏高原腹地深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 批准号:
    42172264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61.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俯冲带脱水-流体迁移及其效应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6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地震断层输运特性及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以汶川地震断裂带为例
  • 批准号:
    41372202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1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熔体强化各向异性实验及其对块体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批准号:
    40972139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5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部分熔融与造山带壳内低速层关系的实验研究及超声地震模拟: 以青藏高原南部-川滇地区为例
  • 批准号:
    40472113
  • 批准年份:
    2004
  • 资助金额:
    3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