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蠊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POR)与P450功能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31501901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1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C0403.动物生理与行为
- 结题年份:2018
- 批准年份:2015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6-01-01 至2018-12-31
- 项目参与者:曾晓芃; 刘婷; 阎婷; 李秋红;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Cytochrome P450s exist in all the phylogenetic clades of biological world and play important biological roles by catalyzing aerobic oxidation of many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substrates, which depends on the electrons provided by 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 (POR). In contrast to the diversity of P450 type, POR with a single copy exists in the genome of insect. So POR is the key rate-limiting factor to P450 activiti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one POR can interact with various P450s have not been clearly characterized so fa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edict the key amino acid sites involved in fun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P450-POR in German cockroach by virtue of evolutionary trace analysis and validate the function of key residues by utilizing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and biochemical activity analysis.
细胞色素P450分布于物种进化的各谱系内,通过催化内、外源底物的氧化反应发挥重要生理功能,该反应需要其氧化还原搭档POR提供不可或缺的电子。与P450种类多样性截然不同,POR以单拷贝存在于昆虫基因组,并向不同P450提供电子,成为P450催化活性的限速因子。目前,昆虫体内单一结构的POR分子能与不同P450互作并传递电子的结构机理仍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德国小蠊P450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进化印记分析预测POR分子中与P450发生功能性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并用定点突变与异源活性表达技术验证这些位点构成的柔性表面在二者互作过程中的作用,进而阐明细胞色素P450与POR发生功能互作的分子机理。
结项摘要
细胞色素P450分布于物种进化的各谱系内,通过催化内、外源底物的氧化反应发挥重要生理功能,该反应需要其氧化还原搭档POR提供不可或缺的电子。与P450种类多样性截然不同,POR以单拷贝向不同P450提供电子,成为P450催化活性的限速因子。而昆虫体内单一结构的POR分子与不同P450功能互作的结构机理仍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重要卫生害虫德国小蠊为研究对象,以其POR-P450为中心,在阐明POR分子特征、基因功能(in vivo and in vitro)的基础上,通过进化印记等理论分析预测POR分子与P450发生功能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印迹残基),并用定点突变与异源活性表达技术验证这些位点的作用。. 本项目取得如下结果:1)克隆到德国小蠊POR基因(编码678个氨基酸),明确了其以单拷贝存在于基因组,在各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成虫触角和马氏管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其次是中肠,表明其表达丰度可塑性和生物功能多样性;2)德国小蠊POR基因沉默后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显著增加,表明其参与抗药性形成;首次获得昆虫POR与变态发育表型密切相关的直接证据;3)综合采用计算生物学方法预测了POR分子中参与P450互作的保守性功能残基簇(207D-208D-209D、13D-115E-116E和92E-93E),通过对上述功能残基簇中带负电的天冬氨酸D和谷氨酸E进行突变,导致突变型POR与P450的重组活性显著降低(与野生型POR相比),阐明了POR通过保守印迹残基构成柔性表面的方式实现与不同P450发生功能互作的结构机理。. 总之,本项目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加深和丰富了我们对POR功能与分子进化模式的理解,在应用中提示以POR分子为靶标(通过RNAi或设计高效抑制剂、增效剂)实现害虫防治与抗性治理,为新型杀虫剂的开发提供思路。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增效醚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对残杀威和毒死蜱增效作用的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8
- 期刊: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 影响因子:--
- 作者:魏绪强;李秋红;周小洁
- 通讯作者:周小洁
从德国小蠊干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可行性的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8
- 期刊: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 影响因子:--
- 作者:辛娟娟;周小洁;李秋红;高俊平;佟颖;曾晓芃
- 通讯作者:曾晓芃
蟑螂胶饵适口性快速量化评价方法初探
- DOI:--
- 发表时间:2017
- 期刊: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 影响因子:--
- 作者:周小洁;张勇;刘美德;佟颖;曾晓芃
- 通讯作者:曾晓芃
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8
- 期刊: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魏绪强;李秋红;周小洁
- 通讯作者:周小洁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