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生物群奇虾类和云南虫类的系统学研究
批准号:
40962001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5.0 万元
负责人:
丛培允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结题年份:
2012
批准年份:
2009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侯先光、李宜真、郭进、俞笋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奇虾类和云南虫类的系统位置关系到后生动物早期演化中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但目前由于不同研究者对这两个类群的一些重要形态性状的认识存在差异,奇虾类和云南虫类的系统位置一直没有定论。本研究项目依托澄江生物群分布的地区优势,结合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丰富的馆藏标本,采用形态比较学和分支系统学的方法,在奇虾类和云南虫类形态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形态分析和性状编码入手,对它们的系统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有望在奇虾类和云南虫类的个体形态学、个体生态学以及它们的分类位置等方面取得进展,这对于探讨蜕皮动物和后口动物内部的系统关系、了解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英文摘要
本项目对云南早寒武世(寒武纪第二统第三阶)澄江生物群中的云南虫(yunnanozoans)和奇虾动物(anomolacaridids)进行了的专项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云南虫的埋藏学、形态解剖学(含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学的研究,并报道了奇虾动物的一个新种类。 . 通过对比研究采自5个不同剖面759块手标本,首次识别出了云南虫的6个降解类别,初步确认了云南虫埋藏过程中的降解序列。证实了云南虫背-腹压的形态为细长形而非纺锤形,云南虫为侧向扁平的动物,奠定了云南虫形态解剖学研究的基础。厘清了云南虫形态学的争议,确认了云南虫具有非常独特的体制构建,即同时具有类似与多个动物门的特征,如背部分节的外骨骼类似与蜕皮动物(尤其是节肢动物),咽部的具丝状物的弓形结构类似于鱼类的鳃弓,囊状结构之间的开口类似于Gastrotricha和后口动物的咽孔等。根据修订的形态学特征,证明了Haikouella是Yunnanozoon晚出异名,将H. lanceolata和H. jianshanensis并入Y. lividum,主要依据是所有云南虫的标本都具有相同数目的弓形结构(7对)和腹部成对的圆形结构(4对)。确认了云南虫背部分节的外骨骼特性,并根据不同器官的拓扑结构将轴部构造解释为体腔,因此否定了云南虫是脊索动物的假说。同源性分析,尤其是咽部构造(咽孔的结构组成)的同源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云南虫可能不是后口动物,而是Platyzoa的近缘类群。并进一步阐述了两侧对称动物的分节(segmentation)在理解云南虫怪异特制特征中的意义。. 报道了澄江生物群中奇虾动物大抓肢的新类型Alloprosartmima unguispinus gen. et . sp. nov.,首次揭示了节肢动物干群中第一对附肢(即大抓肢)发生分异特化的现象(简单刺和复杂刺的分化)。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寒武纪早期节肢动物及其干群(stem group)的附肢(至少是大抓肢)可能已经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复杂与完善而发生了功能分化,这不但预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快速完善过程,也表明节肢动物的干群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可能从侧面解释了节肢动物及其祖先类群在澄江生物群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云南东部寒武纪早期射齿动物的演化古生物学与个体生态学
- 批准号:--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61万元
- 批准年份:2020
- 负责人:丛培允
- 依托单位:
澄江生物群背景层泥岩中软躯体化石的形态解剖学及保存机制
- 批准号:41572015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84.0万元
- 批准年份:2015
- 负责人:丛培允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