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形对我国江淮流域强对流启动影响的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75061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504.大气动力学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 continues to be a challenge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one of the key difficulties is accurate prediction of convection initiation (CI). CI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issu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 which, the CI influenced by complex terrain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and especially,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complex terrain affects the exact timing and location of CI are still unclear. This project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Dabie mountain on the CI in Jiang-Huai valley of China. Methods of observation diagnosis, data assimilation,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dynamical analysis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areas and typical generation environment of CI in Jiang-Huai valle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abie mountain, reveal the detailed process, key dynamical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f Dabie mountain on the CI in this region, and establish concept models accordingly.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in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of CI in Jiang-Huai valley.
定量降水预报一直是数值天气预报中的挑战性课题,其难点之一是对对流启动的预报。对流启动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复杂山地影响下的对流启动更为复杂,尤其是复杂山地对强对流启动确切时间、地点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 本项目以大别山地形对我国江淮流域强对流启动的影响为研究内容,将结合观测资料诊断、资料同化、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动力学分析开展研究,分析大别山地形影响下我国江淮流域强对流的启动区域分布和典型生成环境,揭示大别山地形影响我国江淮流域强对流启动的详细过程和关键因子,并建立大别山地形影响该地区强对流启动的概念模型,为提高我国江淮流域强对流启动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结项摘要

定量降水预报一直是数值天气预报中的挑战性课题,其难点之一是对流启动的预报。对流启动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复杂山地影响下的对流启动更为复杂,尤其是复杂山地对强对流启动确切时间、地点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项目以大别山地形对我国江淮流域强对流启动的影响为研究内容,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分析了大别山地形影响下我国江淮流域强对流的启动区域分布和典型生成环境。利用卫星云图并参考雷达拼图找出大别山附近地区对流活动触发和增强情况,结合地面和500hPa天气图研究其产生环流背景,统计分析了2012年夏季大别山地区对流启动的时间、空间分布以及天气系统环境特征。.(2)揭示了弱东风环境下复杂地形低层辐合沿大别山东伸山脊触发对流的一种概念模型。弱东风环境下,2010年6月24日近中午沿大别山东伸山脊的对流触发源于三种底层辐合过程的强迫作用,即位于主要山峰上方的热力驱动的辐合,位于主要山峰背风侧的动力驱动的辐合,以及东伸山脊与两侧山谷交接处上坡风的辐合。三种辐合的叠加形成一条沿山脊的低层辐合线,其上间隔有强辐合强迫导致对流优先触发。.(3)揭示了低层绕流与下坡风辐合在大别山东侧触发对流的一种概念模型。2010年8月11日,在大别山地区地形的强迫抬升和午后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受地形动力和热力的双重影响,易触发对流系统。在迎风坡,地形强迫暖湿气流辐合上升,触发一些孤立的强度偏弱的对流系统,这些对流系统在向下游移动的过程中无强烈发展;而在背风坡,下坡风和绕山气流相互作用,在大别山背风侧两边形成明显辐合,可触发新的对流系统,并使新对流系统与上游移入的对流系统合并增强并迅速发展。.项目研究加深了对大别山地形影响强对流启动的认识,为提高大别山地区对流启动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Convective initiation by topographically induced convergence forcing over the Dabie Mountains on 24 June 2010
2010年6月24日大别山上空地形引起的辐合强迫对流引发
  • DOI:
    10.1007/s00376-016-6024-z
  • 发表时间:
    2016-09
  • 期刊: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影响因子:
    5.8
  • 作者:
    Wang, Qiwei;Xue Ming;Tan Zhe-Min
  • 通讯作者:
    Tan Zhe-Mi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循环动载下软黏土路基变形响应的离心试验模拟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钱建固;王其伟
  • 通讯作者:
    王其伟
往复移动荷载下超固结软黏土重力模型试验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家超;钱建固;张甲峰;王其伟
  • 通讯作者:
    王其伟
大别山地区极端降水天气事件的天气背景分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气象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伟勇;王其伟
  • 通讯作者:
    王其伟
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O_2泡沫影响因素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油田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海东;牛保伦;王其伟;任韶然
  • 通讯作者:
    任韶然
分子模拟方法考察泡沫生成能力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化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秀娟;胡晓莹;宋新旺;Song Xinwang;王其伟;Wang Qiwei;Hu Xiaoying;李英;Li Quanwei;李全伟;Li Ying;He Xiujuan
  • 通讯作者:
    He Xiujuan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其伟的其他基金

大别山地形动力、热力作用对极端降水天气事件形成的影响
  • 批准号:
    41775054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尺度地形触发的对流系统及其强降水动力学机制的理论研究
  • 批准号:
    40705019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1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