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与石制品功能关系研究及古人类生存适应

批准号:
41672023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88.0 万元
负责人:
张双权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结题年份:
2020
批准年份:
2016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张乐、祁国琴、栗静舒、马宁、魏屹、张贵林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北京猿人遗址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地点之一。本项目以这一遗址新近(2009-2015年)发掘出土的近万件动物化石及石制品为目标对象,通过对动物骨骼多重属性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研究遗址各层堆积中动物化石的来源,尤其是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微痕和实验分析手段对石制品的技术、类型、功能开展研究,探讨古人类开发资源的种类、能力及其反映的适应行为方式;通过对烧骨、烧石等材料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测试探寻古人类控制用火的直接证据; 通过对现存典型剖面的考古发掘、系统采样和测试,分析遗址各层位的沉积过程、成因与古环境背景。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了解古人类资源利用、生计方式、居住模式与季节性特点以及对不同环境、生态的适应能力和方式。在古人类对遗址的利用方式、狩猎行为等具有高度争议的热点学科问题上取得一批可信度更高的研究结论,并对北京猿人以及东亚古人类的生存与演化模式尝试做出新的理论阐释
英文摘要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aleolithic sites in China. Ten thousands of pieces of faunal remains and stone artifacts yielded from the new excavation seasons during 2009-2015 will be analyzed in this project. Through multidimentional observatio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skeletal remains to determine the varying accumulating agents of the bones from the many.horizons at the site; through techn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the stone artifacts to detect resources exploited by humans and the fun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ools and co-occurred animal bones; through actualistic studies of the possible burnt bones and stones to testify evidence of in situ fire use of Peking man in the cave. And confined within th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paleo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strata or cultural horizons will be finally reconstructed through systematic samplings and laboratary analyses; and Peking man's adaptive subsistence strategies catering to these environmental oscilations will be accordingly discussed. To sum up,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answer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rais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on Peking man's hunting activity and the way the cave was used by carnivores and/or humans and thus to provide some tentativ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adaptive subsistence patterns of the Homo erectus in East Asia.
本课题旨在分析和探讨北京猿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与石制品功能关系及古人类生存适应特征。在项目执行期间,我们完成了遗址西剖面第7-10层的剖面考古清理与取样工作,获得一批石制品、动物化石与测年、环境样品。此外,我们尝试将当前国际范围内新兴的较为规范的研究手段,包括地理信息系统与动物骨骼单元量化分析的整合、牙齿垩质切片分析动物死亡年龄与季节、实验与考古烧骨的XRD对比分析以及动物骨骼表面痕迹的微观研究等引入了国内动物遗存的研究工作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北京猿人遗址备受世界关注,其中出土的考古材料也尤为珍贵,因此我们首先将上述技术手段应用于北京猿人遗址之外的多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系统研究之中,最终大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中国古人类对遗址附近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生存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和论述。这些工作也为北京猿人遗址相关工作的后续开展奠定了方法基础、积累了经验教训。此后,我们即重点开展了针对北京猿人遗址出土文化遗存的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分析,在遗址动物遗存与石制品功能关系与古人类生存适应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探索。截止目前,初步的小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如Binford等早期研究北京猿人遗址的西方学者的发现不同,古人类在这一遗址中后期形成阶段(30-40万年左右)是先于鬣狗等大型食肉类动物而利用大中型鹿科动物资源的,显示了一种成熟系统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组织方式。此外,对部分骨骼表面人工切割痕迹的三维形貌重建与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猿人在肢解处理猎物时并未使用遗址中最为常见的脉石英制品,而是使用了相对很少出现的石灰岩或燧石制品,尤其是其中未经修正的的石片类器物。这些发现对于揭示中国更新世古人类生存适应能力与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目前的结论还是基于很小样本的基础之上,未来2-3年的后续研究有望为上述观察现象提供更为坚实的数据基础与理论阐释。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zooarchaeology: A novel technique in analysis of the faunal remains from the Ma’anshan site, Guizhou, China(英文)
动物考古学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贵州马鞍山遗址动物遗骸分析的新技术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38
发表时间:2019
期刊:人类学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张乐;张双权;高星
通讯作者:高星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7.0061
发表时间:2017
期刊:人类学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张乐;张双权;顾雪军;李璇
通讯作者:李璇
Innovation in bone technology and artefact types in the late Upper Palaeolithic of China: Insights from Shuidonggou Locality 12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骨技术和文物类型的创新:水洞沟地点 12 的见解
DOI:10.1016/j.jas.2018.03.003
发表时间:2018-05
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影响因子:2.8
作者:Zhang Shuangquan;Doyon Luc;Zhang Yue;Gao Xing;Chen Fuyou;Guan Ying;d'Errico Francesco
通讯作者:d'Errico Francesco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19
发表时间:2019
期刊:人类学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张双权;彭菲;张乐;郭家龙;王惠民;黄超;戴静雯;张钰哲;高星
通讯作者:高星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47
发表时间:2017
期刊:人类学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张双权;宋艳花;张乐;许乐;李磊;石金鸣
通讯作者:石金鸣
周口店第一地点埋藏学研究
- 批准号:40602006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27.0万元
- 批准年份:2006
- 负责人:张双权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