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EspB和EspD蛋白功能活性区域研究

批准号:
81170370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负责人:
邓启文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0306.胃肠道及腹腔感染性疾病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余治健、董琨、廉婕、黄震、阳晋、陈仲、邓名贵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所有效应蛋白都必须经过"转导管"转导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发挥致病 效应,因此分泌EspA、EspB和EspD等蛋白在细菌和肠上皮细胞之间形成鞘样"转导管"是EPEC致病的首要 关键环节;EspB和EspD是EPEC转导管"镶嵌"在宿主细胞膜的主要构成蛋白,但两种蛋白相互结合的区域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并不清楚。本项目采用pull-down实验、酵母双杂交等方法进一步研究转导管的形成机理,具体内容包括:1)观察EspD蛋白各氨基酸区段在A/E损伤中的功能活性;2)揭示EspB 与EspD蛋白相互作用区域及该区域在EPEC致A/E损伤中的可能意义;3)阐明EspB是否是通过增加EspD蛋白在细胞膜表达的稳定性参与转导管的形成。本研究不但能进一步明确EspD和EspB蛋白在转导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且可能为临床防治EPEC感染提供新的药物设计靶位。
英文摘要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所有效应蛋白都必须经过“转导管”转导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发挥致病效应,EspB 和EspD 是EPEC 转导管“镶嵌”在宿主细胞膜的主要构成蛋白,但两种蛋白相互结合的区域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并不清楚本,本研究拟明确EspD和EspB蛋白在转导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EPEC感染的致病机制。通过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①观察EspD蛋白各氨基酸区段在A/E损伤中的功能活性,揭示EspD 蛋白区域在EPEC 致A/E 损伤中的可能意义。②阐明我国第一株EPEC全基因组分析及致病岛进化研究,通过转录谱芯片技术探索环丙沙星对EPEC致病岛蛋白的表达影响及可能参与耐药的新机制,③获得全基因测序分析EPEC菌株small RNA筛选与耐药相关的small RNA分子数据。④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EPEC转导蛋白EspB蛋白结合短肽并明确其可能的治疗潜在价值。⑤构建EPEC EspA蛋白长双岐杆菌表达重组菌株,并验证蛋白表达。通过本研究较好的明确了EspD蛋白功能,并研究了我国EPEC菌株特点并为探索新的资料策略奠定基础。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5
期刊: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王红燕;姚伟明;余治健;邓启文
通讯作者:邓启文
DOI:--
发表时间:2015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影响因子:--
作者:刘晓军;杨唯枝;余治健;邓启文
通讯作者:邓启文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潘伟光;陈重;余治建;邓启文
通讯作者:邓启文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影响因子:--
作者:潘伟光;郑金鑫;陈重;邓启文
通讯作者:邓启文
DOI:--
发表时间:--
期刊: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邓向斌;李多云;余治健;邓启文
通讯作者:邓启文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