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增殖、侵袭、转移及衰老过程中BRAF V600E突变的作用的研究
批准号:
81102070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2.0 万元
负责人:
林景荣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1809.肿瘤复发与转移
结题年份:
2014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宋智琦、韩世新、董小红、于晓虹、李灵芝、孙艾琦、陈云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BRAF V600E突变被认为是恶性黑素瘤发生的关键起始因素,然而我们的最新研究发现恶性黑素瘤组织中除BRAF V600E突变型细胞外,尚存在大量BRAF野生型细胞,而在转移灶中突变型细胞明显增多,由此对BRAF V600E的决定性起始作用提出了质疑。为重新定位在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衰老过程中BRAF V600E突变的具体作用,本课题应用单细胞克隆技术从原代培养的恶性黑素瘤中获取BRAF V600E突变型和BRAF野生型细胞,通过xCELLigence细胞检测技术、裸鼠体内成瘤实验及Western杂交技术比较两种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衰老的特性,以阐明BRAF V600E突变在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丰富对恶性黑素瘤发病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寻找调节BRAF V600E突变型与野生型细胞异常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始动基因,实现恶性黑素瘤的多靶位分子治疗奠定基础。
英文摘要
本研究拟通过分离人恶性黑素瘤组织中BRAF V600E突变型和BRAF野生型肿瘤细胞的单细胞克隆,并比较上述两种细胞在增殖、侵袭、凋亡、衰老及成瘤等方面生物学性能的差异,来探讨BRAF V600E突变在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然而实际工作中,中国人的恶性黑素瘤以肢端黑素瘤为主,大多为BRAF野生型,试图在同一肿瘤组织中同时分离到BRAF突变型及野生型黑素瘤细胞的几率极低,我们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恶性黑素瘤的发展过程中,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至关重要,且多处于持续活化的失调状态。BRAF位于RAS-RAF-MEK-ERK1/2信号通路,是MAPK通路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针对BRAF V600E的分子靶向治疗一直是恶性黑素瘤研究的热点,BRAF V600E抑制剂Vemurafenib已获得FDA批准并投入临床应用,虽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相当一部分患者5-7个月后仍产生耐药,且该药物对BRAF野生型的恶性黑素瘤患者无效。因此,本研究试图寻找一个对BRAF突变型和野生型恶性黑素瘤均适用的新靶点。. CDKL1(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样激酶1)是CDC2(细胞分裂控制蛋白2)-相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CDKL 激酶家族被认为是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家族的一个独立分支,与信号转导酶MAPK相似。 CDKL1 含有保守的MAPK双磷酸化模体,可能参与信号转导。有研究表明,CDKL1在乳腺癌和胃癌中高表达,且抑制CDKL1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裂均受细胞周期素调控,CDKL1很可能在恶性黑素瘤中也高表达,并参与恶性黑素瘤细胞生长的调控。本研究用RT-PCR方法检测CDKL1在两株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和MV中的表达水平,发现A375和MV3细胞中CDKL1呈高表达。同时,构建CDKL1-RNAi慢病毒载体质粒,感染细胞,用qPCR检测mRNA水平的基因敲减效率,用Brdu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用克隆形成检测评估细胞的成瘤能力。结果显示,抑制CDKL1基因的表达,可抑制A375和MV3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促进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在G1期。这些结果表明,CDKL1基因与人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周期调节等有关,CDKL1基因可能成为恶性黑素瘤治疗的新靶点。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基于USP10/BASP1/HOXB9通路的鸦胆子苦醇干预黑色素瘤细胞干性的机制研究
- 批准号:81973603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55.0万元
- 批准年份:2019
- 负责人:林景荣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