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G1Y162抗原优势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81160378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46.0 万元
负责人:
朱明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1111.疫苗和免疫预防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李玉娇、赵慧、贾海英、许晏、王亚男、周晓涛、张丽娜、刘晓霞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比较理想的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表位疫苗成为分子疫苗的研究热点,它是根据抗原表位氨基酸序列制备而成的疫苗,包括合成肽疫苗重组表位疫苗及表位核酸疫苗等形式,是目前研制抗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寄生虫病疫苗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在前期经过重组的GIY162蛋白基础上,运用近期研究的比较热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表位所在的位置,联合多种软件的预测结果,将GIY162中所包含的表位肽段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克隆,诱导,表达。最后用这些重组蛋白进行噬菌体肽库和western blot鉴定,对合成的蛋白进行检测和筛选,可以确定免疫原性强的表位区域为G1Y162的优势抗原表位区域,从而为下一步多表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英文摘要
新疆是我国包虫病高发区之一,研制有效的控制包虫病流行的新型疫苗是促进西部牧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法:本研究在前期获得重组GIY162 蛋白的基础上,采用多软件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表位及所在位置,将GIY162 中所包含的表位肽段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克隆,诱导,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免疫小鼠感染模型,检测抗体效价、T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Th1/Th2型细胞因子等各项指标,探讨含有优势表位的重组蛋白疫苗对宿主抵抗棘球蚴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评价其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免疫细粒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犬,观察该疫苗的现场保护效果。结果:通过多软件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及T-B联合表位所在区域,选择大小不同的表位区域构建EgGIY162-1和EgGIY162-2原核表达载体,诱导纯化出分子量大小约为26.2kDa和28.1kDa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与感染犬血清及包虫病患者血清间存在阳性反应,且能诱导感染小鼠分别产生58.10%和64.10%的免疫保护作用,对终末宿主犬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含有T-B联合表位区域的EgGIY162-1和EgGIY162-2重组蛋白疫苗对宿主抵抗棘球蚴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具有潜在应用前景,为寻找控制包虫病传染源的有效疫苗,进一步开展包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奠定了理论及实验基础。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李艳华;朱玥洁;朱明;丁剑冰
通讯作者:丁剑冰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免疫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辛燕;张峰波;李艳华;庞楠楠;赵慧;马秀敏;温浩;丁剑冰
通讯作者:丁剑冰
CCR7(lo)PD-1(hi) CXCR5(+) CD4(+) T cell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vels of IL-21 in active and transitional cystic echinococcosis patients.
活动性和移行性囊性包虫病患者中 CCR7(lo)PD-1(hi) CXCR5( ) CD4( ) T 细胞与 IL-21 水平呈正相关
DOI:10.1186/s12879-015-1156-9
发表时间:2015-10-26
期刊:BMC infectious diseases
影响因子:3.7
作者:Zhang F;Pang N;Zhu Y;Zhou D;Zhao H;Hu J;Ma X;Li J;Wen H;Samten B;Fan H;Ding J
通讯作者:Ding J
Th9/IL-9 profile in human echinococcosis: their involvement in immune response during infection by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人棘球菌中的TH9/IL-9谱:它们在蠕虫粒颗粒感染过程中参与免疫反应。
DOI:10.1155/2014/781649
发表时间:2014
期刊: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影响因子:4.6
作者:Pang N;Zhang F;Ma X;Zhang Z;Zhao H;Xin Y;Wang S;Zhu Y;Wen H;Ding J
通讯作者:Ding J
DOI:10.3892/etm.2013.1393
发表时间:2014-01
期刊: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影响因子:2.7
作者:Li Y;Zhang F;Althunayan MH;Hu XA;Xin Y;Jia H;Guo Y;Ma X;Wen H;Ding J
通讯作者:Ding J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