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基线和GPS资料研究鲜水河断裂“逆向走滑”的变形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904092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1.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7.地球内部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含地热学)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9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20-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located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re is rich observation data and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which is an ideal pla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ormation and mechanism of strong earthquakes. After the M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f the Kunlun Mountain in 2001, a number of short-baseline observation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showed a quasi-synchronous trend of flattening or even reversed "reverse strike-slip" phenomenon, 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was still not reasonably explained. Based on GPS and short baseline data, this project uses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reverse slip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and studies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is phenomenon. Firstly, the dynamic influence of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South-North seismic belt from the Kunlun Mountain West (1999)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2013)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studied. Then, the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value of the creep - lock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manifold model simulat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reverse slip”; Again,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Xianshuihe fault-Longmenshan faul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the near and far fields before and after the large earthquake is simulated. Finally, the possibl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verse slip" is given to explore its impact o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fault zone deformation, its interaction and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strong earthquakes.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观测资料丰富,历史强震频发,是探讨形变变形机理与强震关系的理想场所。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的多个短基线场地数据出现准同步的趋势转平甚至反向的“逆向走滑”现象,物理机制仍没有得到合理解释。本项目基于GPS与短基线数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鲜水河断裂带上逆向走滑的动力过程,研究此现象的变形机制。首先研究南北地震带中段从昆仑山口西地震前(1999年)到汶川地震后(2013年)时段的区域时空演化对鲜水河断裂带的动态影响;然后,建立蠕滑兼部分闭锁的三维数值流形理论模型,模拟“逆向走滑”的动态过程;再次,以实际资料建立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的三维模型,模拟鲜水河断裂带在大震前后近远场的动态变化。最后,给出“逆向走滑”可能的变形机制以及对汶川地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断层带变形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强震孕育的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结项摘要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在近场由短基线发现多个场地出现了“逆向走滑”的特征,而从GNSS速度场的剖面结果并未发现逆向走滑的形变特征。此现象被认为是汶川地震前的形变异常现象。本课题主要研究这种变形特征的机制。首先研究了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后巴颜喀拉块体的形变变化,主要基于2001年前后的两期速度场,利用最小二乘配置得到两期区域网格化速度场结果,结果表明:总体上昆仑山口西地震后至汶川地震前巴颜喀拉块体东向有一定程度的加速运动,但有分区域不同的特征;此外又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形变特征,由于利用GNSS速度场做剖面研究时,发现站点对反演形变参数的影响以及剖面结果和断层深浅部闭锁的关系,这些问题对于最后研究形变机制的问题有重要的影响:在断层在附近区域占主导形变的前提下,最小有效布设距离可设置为闭锁深度的20倍,使用“PCM编码式”的布设方式可以得到精度更高的结果;大量的微小凹凸体间隔布设的断层模型可很好的描述“闭锁程度”,产生的地表形变结果与大段滑动段产生的地表结果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逆向走滑”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近场“逆向走滑”,远场仍为左旋走滑的现象是一次板内多断层系统联合变形结果:汶川地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总体处于浅部蠕滑的状态,龙门山断裂带整段高度闭锁,北段临近破裂,南段相对闭锁偏弱。昆仑山口西地震后巴颜喀拉块体东向加速遇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阻挡,北段区域的东向加速被抑制,靠近南段的区域东向加速相对明显,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浅部蠕滑,所以近场表现为左旋走滑减弱或出现一定程度右旋,但GNSS剖面结果是贯穿北段和南段区域,所以导致了左旋运动为主的现象。研究中使用了多期GNSS速度场结果和鲜水河断裂带已发表的深浅部闭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了板内多断层系统联合形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同时对于断层孕震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也有很好地指示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过程关联的地壳形变及孕震晚期逼近发震过程识别问题
  • DOI:
    10.13203/j.whugis20220204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江在森;邵志刚;刘晓霞;邹镇宇;武艳强
  • 通讯作者:
    武艳强
对PCM编码式GPS站点布设模式的评价和改进
  • DOI:
    10.14075/j.jgg.2020.04.010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邹镇宇;江在森;崔月菊;刘月;刘晓霞
  • 通讯作者:
    刘晓霞
Variations of multiple gaseous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 Sumatra earthquakes in 2004 and 2005
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引起的多种气体排放的变化
  • DOI:
    10.1016/j.chemgeo.2023.121311
  • 发表时间:
    2023-02
  • 期刊:
    Chemical Geology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Y. Cui;C. Zheng;L. Jiang;J. Huang;F. Sun;Z. Zou;J. Du
  • 通讯作者:
    J. Du
Coupling fraction model to interpret the motion of non-fully coupled strike-slip faults
耦合分数模型解释非完全耦合走滑断层的运动
  • DOI:
    10.3389/feart.2023.1059300
  • 发表时间:
    2023-01
  • 期刊: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Zhenyu Zou;Zaisen Jiang;Yanqiang Wu;Yueju Cui;He Tang
  • 通讯作者:
    He T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后GPS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水平变形动态特征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地震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晓霞;魏文薪;邹镇宇;王启欣
  • 通讯作者:
    王启欣
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活动地块运动演化特征分析
  • DOI:
    10.16251/j.cnki.1009-2307.2018.10.01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测绘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晓霞;武艳强;邹镇宇
  • 通讯作者:
    邹镇宇
基于速度-状态摩擦本构定律的三维DDA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武艳强;邹镇宇;刘晓霞;魏文薪
  • 通讯作者:
    魏文薪
汶川地震相关的断裂带含碳气体排放量估算
  • DOI:
    10.3969/j.issn.1007.2802.2017.02.005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崔月菊;杜建国;李新艳;孙凤霞;邹镇宇
  • 通讯作者:
    邹镇宇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粘滞性松弛效应对华南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地震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泰;付广裕;邹镇宇
  • 通讯作者:
    邹镇宇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