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为例
结题报告
批准号:
41104032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4.0 万元
负责人:
罗艳
学科分类:
D0404.地震学
结题年份:
2014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刘宁、谭毅培、龚萱、齐刚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地震序列的位置、深度、机制解以及破裂方向性是研究地震发震断层系统的重要参数,而中小地震的这些参数往往难以精确确定。本项目拟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为研究实例,开展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1、利用深度震相、面波与体波振幅比、短周期面波等方法确定震源深度;2、对于4级左右的较大地震,采用长周期波形反演方法确定机制解,对于小地震(M2.0~M3.5),则使用基于振幅校正的短周期波形反演方法确定机制解;3、以小震波形作为经验格林函数,使用相对震源时间函数方法,研究4级以上余震及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破裂速度;综合余震位置、深度、机制解以及破裂方向性参数,建立攀枝花地震发震断层系统的基本形态。通过此次地震序列的综合研究,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研究中小余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研究方案,为我国其他强震余震序列研究提供参考。
英文摘要
经过三年的研究,本项目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3篇,分别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BSSA和地球物理学进展。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使用合理。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一)获得了攀枝花地震序列各震源参数及区域构造应力:(1)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高精度测定24个3级以上攀枝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2)获得了震源区及周围77个4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在滇中次级块体内部机制解比较一致,走滑型为主,但是在块体外部和块体边界表现为震源机制多样性;(3)使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确定了攀枝花主震的破裂方向为184°,破裂长度8.05km,破裂速度3.35km/s,最大余震的破裂方向185°,破裂长度3.6km,破裂速度不稳定;(4)攀枝花震源区所处的滇中次级块体及周围地区划分经纬度网格0.2°×0.2°,计算得到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二维空间分布,块体内部应力场分布比较一致,应力性质以走滑为主,最大主压应力近水平,方向NW,而块体外部和块体边界附近地区,应力性质和方向与块体内部存大较大差异。.(二)获得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共37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深度(3.4≤Mw≤5.1)。大部分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有个别走滑型断裂。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20km范围。区域平均构造应力场反演表明,芦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应力性质主要为逆冲型,但局部地区出现走滑应力性质,最大主应力方向主体呈NW-SE,不同深度的构造应力性质和方向在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三)对2008年8月21日盈江Ms5.9地震序列触发机制的研究发现,此次地震序列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但却是以正断型地震(e1,Ms5.0)开始运动,再发展到走滑型前震(e2,Ms4.9)最后发生走滑型主震(e3,Ms5.9)的一个过程。e1对e2有很强的触发作用,e1,e2对e3的触发作用虽然不明显,但是距离应力增强区十分接近..(四)获得了汶川地震395个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深度。并计算得到有地震震源机制解地区各网格点水平半径为5km、深度半径为4km范围内的平均应力,获得了龙门山构造带三维构造应力场。.(五)通过开展大量理论地震图计算,深入理解各种震相的特征,使用各种深度震相法、短周期面波法等基于波形的方法高精度测定了一系列地震震源深度。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
期刊: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影响因子:--
作者:Luo Yan;Zhao Li;Zeng XiangFang;Gao Yuan
通讯作者:Gao Yuan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地球物理学进展
影响因子:--
作者:罗艳;曾祥方;倪四道
通讯作者:倪四道
DOI:10.1785/0120120309
发表时间:2013-08
期刊: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影响因子:3
作者:Li Zhao;Yan Luo;Ting-yu Liu;Yifan Luo
通讯作者:Li Zhao;Yan Luo;Ting-yu Liu;Yifan Luo
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汶川地震中强余震震源破裂模型研究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