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模型及大脑深处刺激在前额叶皮质的突触传递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200771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1.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911.生理与医学心理学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Recently , th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nd it's causes have been widely focusing on, however, what is the related pathway and mechanism is needed to go deep. In this project, we want to examine synaptic circuitry underlie the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DBS-treated depression using the method of electrophysiology. Three major points would b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1) The effect of agonist of D1 and D2 receptors on classic K+ channel (KCNQ and Trek) using the method of whole cell clam patch. 2) Examine the property of synaptic circuitry in PFC in the depressive animals. First, the evoked potentials in PFC are induced by the stimulation of VTA. The technique of CSD allows us to know the laminar profile and figure out which layer is the VTA-input layer. Second, the EPSCs of VTA-projecting neurons in PFC are recorded. And the EPSCs of layer Ⅴ pyramidal neurons are recorded induced by the stimulation of surface layer to examine the changes of the introcortical synaptic circuitry. Finally, the effect of two opamine receptor subunits on EPSCs are examined to know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3) examine whether the behavioral performances could be recovered in depressive animals induced by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SCC. Also, the EPSCs of VTA-projecting neurons and layer Ⅴ neurons evoked by the stimulation of VTA and surface layer, respectively.
目前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和患病机制的研究倍受关注,但是对其相关通路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项目拟通过电生理的方法,探讨抑郁症模型动物及DBS调控抑郁症突触环路的细胞机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通过全细胞膜片钳的方法,分别研究D1和D2受体激活后对KCNQ和Trek钾离子通道的影响。(2)考察抑郁症模型动物PFC内突触环路的生理特征:采用CSD技术,电刺激VTA,考察抑郁症模型动物中脑皮层通路在PFC各层的诱发电位;在体标记VTA投射到PFC的细胞,考察标记细胞的EPSCs;并电刺激PFC的表层,记录第Ⅴ锥体细胞的EPSCs,了解皮层内突触连接的变化;最后考察不同多巴胺受体亚型对EPSCs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3)脑深处刺激SCC,通过行为测试观察该刺激是否可以使抑郁动物得到恢复,并考察VTA投射到PFC标记细胞的EPSCs和皮层表层投射到第Ⅴ层锥体细胞的EPSCs。

结项摘要

重症抑郁是精神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由于目前对于重症抑郁的治疗方法普遍存在起效慢、疗效差和副作用强等缺点,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治疗方案。近年来,深部脑刺激(DBS)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备受关注, 但是对其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项目通过建立抑郁动物模型,从前额叶神经递质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角度,探讨抑郁症的致病机理、评估DB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以及其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激造成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功能受损,包括突触前谷氨酸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和突触后受体信号传导功能的异常,是产生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通过胼胝体下扣带回高频刺激可以快速的逆转应激造成的抑郁表型,其作用的机理与增强兴奋型突触传递和提高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而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能快速的提高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如GluR1、PSD 95等),起到有效且快速的抗抑郁作用。由于临床对于DBS的评价不一,该成果在动物模型上明确DBS具有显著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且对其机制的研究,能为难治性型和重度抑郁症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也为临床评价该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汉语语音材料的总响度修正方法研究
  • DOI:
    10.16311/j.audioe.2018.07.008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电声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德民;祝培生;郭飞;陶畹琪;周凯宇;任锡洁
  • 通讯作者:
    任锡洁
AIR在羊种布鲁氏菌16M诱导的非典型自噬中的研究
  • DOI:
    10.13350/j.cjpb.150205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浩;陈创夫;车召堂;张俊波;张辉;郭飞
  • 通讯作者:
    郭飞
不同方法求解疏排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对比研究
  •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8.05.2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骆勇;祝晓彬;郭飞;吴吉春;蒋建国;曾献奎;范亚民;王栋
  • 通讯作者:
    王栋
AIR对布鲁氏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16.06.006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中国畜牧兽医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亚芳;陈创夫;王浩;付强;史慧君;孙志华;张辉;郭飞
  • 通讯作者:
    郭飞
基于磁/电介质混合型基体的宽带超材料吸波体的设计与制备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Acta Phys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郭飞;杜红亮;屈绍波;夏颂;徐卓;赵建峰;张红梅
  • 通讯作者:
    张红梅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