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种恒河猴Mamu-A1*2601分子的SIV Gag蛋白CTL表位肽的筛选及其肽四聚体的构建

批准号:
31071987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32.0 万元
负责人:
李爱学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C0405.动物资源与保护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赵增明、李敏、赵太云、王鹏、赵彦斌、刘冰、胡娟峰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中国源恒河猴在AIDS模型制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明显滞后于印度源恒河猴,特别是与AIDS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MHCⅠ类分子A区的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amu-A1*2601是中国源恒河猴的一个优势等位基因,因此本课题拟首先对300只川西亚种恒河猴Mamu-A1*2601等位基因的存在情况进行筛查。再利用ELISPOT技术检测Mamu-A1*2601分子对已知的10种SIV Gag蛋白表位肽的CTL反应,筛选引起良好CTL应答的多肽;并利用筛选出的多肽构建Mamu-A1*2601-肽四聚体,为下一步携带该等位基因的SIV感染动物模型T细胞功能分析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该研究可为中国源恒河猴MHC-Typed种群的建立、AIDS模型的制备以及MHCⅠ类分子与SIV感染的关系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英文摘要
建立了Mamu-A1*026:01、Mamu-A1*022:01和Mamu-A1*057:01等位基因的PCR-SSP筛选方法,并分析了这些等位基因在川西亚种恒河猴中的存在情况。这三种等位基因的存在比率分别为14.13%,12.32%和8.33%,远低于Mamu-A1*08、Mamu-A1*01和Mamu-A1*02在印度源恒河猴中的存在比率,说明中国源恒河猴MHC Ⅰ类分子的多态性更高。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观点,对藏酋猴、平顶猴、熊猴和短尾猴MHC Ⅰ类分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26个 MHC-A 等位基因, 46 MHC-B等位基因和 8个 MHC-I 等位基因。在这些等位基因中,8个为新发现的基因,7种等位基因是中国源恒河猴中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系。结果表明,这四种猕猴的MHC等位基因与中国源恒河猴的等位基因没有种属的特异性,但没有发现与Mamu-A1*026:01同源的基因系。.为了全面了解猕猴MHC Ⅰ类分子的组成和多态性,本课题对非洲绿猴MHC Ⅰ类分子的组成和多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对12只非洲绿猴MHC Ⅰ类分子的A区和B区序列进行了系统分析,共获得531个克隆,32种等位基因。其中A区等位基因13个,其中新发现的等位基因系11个;B区等位基因19个,其中新发现的等位基因系9个。将这些等位基因与恒河猴和食蟹猴的相应基因进行了同源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非洲绿猴与恒河猴和食蟹猴的MHC Ⅰ类分子只形成位点特异性,不形成种属特异性。.目前多数的观点认为旧大陆猴和新大陆猴分离后,MHC Ⅰ类分子独立进化,所以二者的基因数量、基因组成都有较大的不同。本课题以绒猴和棕头蜘蛛猴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新大陆猴MHCⅠ类分子组成,探讨新大陆猴与旧大陆猴MHCⅠ类分子的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绒猴和棕头蜘蛛猴的MHCⅠ类分子的表达模式与恒河猴类似,新大陆猴由-B和-G两个位点组成,并且都是多拷贝位点。基因进化树和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大陆猴和旧大陆猴的相应位点具有位点特异性。.在课题的进展过程中,在新大陆猴和旧大陆猴的MHC-A和MHC-B分子中都发现了剪切异构现象,因此对这些剪切异构体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包括Mamu-007:03剪切异构体、Atfu-B剪切异构体、Caja-B基因的细胞内表达定位和表达分析等。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王新;隋丽华;曾林;宋宏立;武际荣;陈旖;赵彦斌;刘冰;孙兆增
通讯作者:孙兆增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李莲瑞;严翔;刘一;曾林;隋丽华;赵彦斌;刘冰;刘慧芳;孙兆增
通讯作者:孙兆增
DOI:10.1002/ajp.21984
发表时间:2012-06
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影响因子:2.4
作者:Aixue Li;Zhaozeng Sun;L. Zeng;Ruisheng Li;Deqiang Kong;Yanbin Zhao;Jie‐ying Bai;Shuang Zhao;Shichen Shang;Yansheng Shi
通讯作者:Aixue Li;Zhaozeng Sun;L. Zeng;Ruisheng Li;Deqiang Kong;Yanbin Zhao;Jie‐ying Bai;Shuang Zhao;Shichen Shang;Yansheng Shi
DOI:--
发表时间:2011
期刊: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李爱学;孙兆增;尚世臣;王鹏;姚晓兰;曾林
通讯作者:曾林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崔晓霞;刘慧芳;孙兆增;何剑斌
通讯作者:何剑斌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