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九州-帕劳海脊南段的深部结构、岩浆作用和形成过程——对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的启示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91858214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 资助金额:
    253.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603.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Kyushu-Palau Ridge (KPR) is a textbook place for the studies on the subduction initiation, providing a unique natural laboratory for developing plate tectonic theory. In 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igh-resolution models of lithospheric solid and liquid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KPR and adjacent region will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from OBS and OBEM deployment along a regional transection crossing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the KPR, and the Perce-Vela basin. Combined with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geodynamic simul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 subducted slabs, the different oceanic lithosphere, the corresponding magmatic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 will be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as well as the flux and cycling of the subducted materials. A complete evolution model including a subduction initiation, a followed island arc splitting, and the back-arc seafloor spreading will be constructed. The major scientific goal is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the subduction initiation, dynamic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九州-帕劳海脊是研究俯冲带起始机制的典型地区,而板块俯冲起始机制是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关键和新方向。课题通过在九州-帕劳海脊南段及邻区开展海底地震仪和海底电磁结合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观测,获得研究区高分辨率的岩石圈固体-流体结构。同时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动力学模拟的基础上,揭示古太平洋板块向西菲律宾海盆俯冲不同阶段的板块深部行为、岩浆响应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并在数值模拟实验及与实际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九州-帕劳海脊及邻区从俯冲起始-岛弧裂离-弧后伸展的完整演化历史,揭示板块俯冲起始机制、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结项摘要

九州-帕劳海脊是研究俯冲带从初始俯冲-岛弧裂离-弧后扩张过程的理想场所,本课题基于2019年执行的九州-帕劳洋脊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航次所获得的重、磁、多波束、多道地震和深反射地震数据,对九州-帕劳海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和代表岩浆喷发活动的海山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动力学数值模拟对俯冲的起始过程进行模拟。对九州-帕劳海脊南段高分辨率的沿洋脊和垂直洋脊的地壳结构研究,发现洋脊代表了洋壳向岛弧型地壳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多期次、多来源的岩浆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对沿脊海山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岩浆加载区域受到先存薄弱带,弧后盆地渐进式扩张以及上地幔的不均一性等影响;初始俯冲的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菲律宾海之下的俯冲在起始阶段为受重力诱发的自发俯冲,在自发俯冲约5 Myrs后,开始进入成熟的俯冲阶段,在16 Myrs后发生不对称的弧后扩张。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Detachment-controlled Subsidence Pattern at Hyper-extended Passive Margin: Insights from Backstripping Modelling of the Baiyun Rift,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超延伸被动边缘的脱离控制沉降模式:南海北部白云裂谷反剥离模型的见解
  • DOI:
    10.1016/j.gr.2021.12.012
  • 发表时间:
    2022-01
  • 期刊:
    Gondwana Research
  • 影响因子:
    6.1
  • 作者:
    Penggao Fang;Weiwei Ding;Yanghui Zhao;Xiubin Lin;Zhongxian Zhao
  • 通讯作者:
    Zhongxian Zhao
How did sediments disperse and accumulate in the oceanic basin, South China Sea
南海洋盆中的沉积物是如何分散和堆积的
  • DOI:
    10.1016/j.marpetgeo.2022.105979
  • 发表时间:
    2022-10
  • 期刊: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影响因子:
    4.2
  • 作者:
    Wang F.;Ding W.W.
  • 通讯作者:
    Ding W.W.
Lateral evolution of the rift-to-drift transi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and IODP Expeditions 367&368 drilling results
南海裂谷到漂移转换的横向演化:来自多道地震数据和 IODP 探险的证据 367
  • DOI:
    10.1016/j.epsl.2019.115932
  • 发表时间:
    2020-02
  • 期刊: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影响因子:
    5.3
  • 作者:
    Ding W.W.;Sun Z.;Mohn G.;Nirrengarten M.;Tugend J.;Manatschal G.;Li J.B.
  • 通讯作者:
    Li J.B.
Prediction of marine heat flow based on the random forest method and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features
基于随机森林法和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海洋热流预测
  • DOI:
    10.1007/s11001-021-09452-y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 影响因子:
    1.4
  • 作者:
    Min Li;Song Huang;Miao Dong;Ya Xu;Tianyao Hao;Xueshan Wu;Yufeng Deng
  • 通讯作者:
    Yufeng Den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eamount Volume along the Kyushu-Palau Ridge: Implications for Rejuvenated Volcanism
九州-帕劳海脊沿线海山体积的时空分布:对火山活动复兴的影响
  • DOI:
    10.1016/j.jseaes.2022.105391
  • 发表时间:
    2022-09
  • 期刊: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影响因子:
    3
  • 作者:
    Hanghang Ding;Weiwei Ding;Yanghui Zhao;Bryan Riel
  • 通讯作者:
    Bryan Riel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span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海洋科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于志腾;李家彪;丁巍伟;张洁;梁裕扬;朱磊
  • 通讯作者:
    朱磊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机制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海洋学报(中文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丁巍伟;李家彪;韩喜球;黎明碧;Erwin Suess
  • 通讯作者:
    Erwin Suess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峡谷形成机制探讨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海洋学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家彪;丁巍伟;李军
  • 通讯作者:
    李军
南海南部陆缘礼乐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沉积特征及伸展机制:来自NH973-2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家彪;黎明碧;丁巍伟
  • 通讯作者:
    丁巍伟
Propagated rifting in the Southwest Sub-basin, South China Sea: Insights from analogue modelling
南海西南次盆地的扩展裂谷:模拟模型的见解
  • DOI:
    10.1016/j.jog.2016.02.004
  • 发表时间:
    2015-04
  • 期刊:
    Journal of Geodynamics
  • 影响因子:
    2.3
  • 作者:
    丁巍伟;李家彪
  • 通讯作者:
    李家彪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丁巍伟的其他基金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南海东部次海盆的轴外构造与岩浆过程
  • 批准号:
    41676027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67.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南海南部礼乐滩区新生代碳酸盐台地的发育过程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批准号:
    41376066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7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南海珠江口外海底峡谷构造地貌,沉积特征及形成演化分析
  • 批准号:
    40806023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2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