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碳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城乡温度差异的响应及其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800401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308.全球变化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is affecting the rate and the scale of carbon (C) and phosphorus (P) cycles unprecedentedly in urban ecosystems, in which changes in temperature may play a key ro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induced warming on urban plants, a passive warming experiment along the urban-rural temperature gradient will be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patterns of C and P stoichiometry in typical subtropical urban vegetation ranging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by analyzing soil and plant C and P contents, carbohydrates, photosynthesis, soil respi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 aim to test whether the urbanization-induced warming would exacerbate the P limitation in subtropical plants. This project will expand curren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warming on urban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which will assist in making predictions for the responses of plants under future climates. Findings from this project will also provide needed information for the adaptive management of urban ecosystems, as well as guidance for the urban planning.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in China to conduct a passive warming study based on urban-rur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植物群落的碳(C)、磷(P)元素循环在速度和规模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由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区域温度高于周边乡村区域也已成为既定事实。本项目拟利用城乡温度差异进行被动增温的控制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城乡温度梯度上城市植物体不同器官的C、P、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土壤P养分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其他相关环境因子的观测,探讨植物C输入和C输出生理过程、植物体不同器官C分配、C/P化学计量特征、土壤P元素有效性等对城乡温度差异的响应,试图回答“温度升高是否会改变植物的C分配策略,以及城乡温度差异对亚热带地区P限制的影响”等科学问题,阐明城市化进程中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的变化机理。为揭示植物对于过去的环境增温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城市发展规划和绿地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利用城乡温度差异的被动增温进行控制实验在国内尚属首次。

结项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植物群落的碳(C)、磷(P)元素循环在速度和规模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由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区域温度高于周边乡村区域也已成为既定事实。为了厘清城市植物对于热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策略,回答“城乡温度差异是否会导致植物对养分吸收的投入降低,是否会加剧亚热带的P限制?”等科学问题,本项目通过利用城乡温度差异,基于城市热环境梯度图在高、中、低3个温度等级下,设置了12个实验点,分析了不同温度环境下群落的结构、植物体不同器官和土壤不同层次的C、N、P养分含量及计量化学特征,植物各器官的功能性状等。项目研究结果发现亚热带地区的植物生长主要受到土壤P的限制。土壤有机质和总N含量是影响该地区植物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影响因子。此外,由于土壤中P含量的缺乏,植物各器官的P含量均与土壤全P呈正相关。由于该地区P的限制,植物对P的重吸收效率要高于对N和K的重吸收。衰老叶片对养分的吸收不受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物种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增加了对城市化以及城市热岛影响下城市区域植物响应机理的理解,进一步摸清了植物在热环境变化下的养分利用策略。这些发现有助于亚热带人工林的养分管理和恢复工作。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海岛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和植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西北植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增可;吴雅华;黄柳菁;刘兴诏
  • 通讯作者:
    刘兴诏
城市“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研究进展
  • DOI:
    10.16259/j.cnki.36-1342/s.2021.02.014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南方林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连欣欣;刘兴诏;李倩;林赛男;陈玥忻
  • 通讯作者:
    陈玥忻
环境因子对海岛植物茎、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广西植物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增可;吴雅华;王齐;季凌波;黄柳菁
  • 通讯作者:
    黄柳菁
海岛植物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增可;郑心炫;林华贞;林欣;黄柳菁
  • 通讯作者:
    黄柳菁
基于CiteSpace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进展
  • DOI:
    10.5846/stxb201809172031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增可;王齐;吴雅华;刘兴诏;黄柳菁
  • 通讯作者:
    黄柳菁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南亚热带三种主要森林降雨及其再分配过程中的养分差异规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生态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娜;刘兴诏;李坤;褚国伟;闫俊华.
  • 通讯作者:
    闫俊华.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周国逸;刘世忠;刘兴诏;闫俊华;褚国伟;张德强
  • 通讯作者:
    张德强
城市绿地的碳足迹核算和评估——以广州市为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林业资源管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柳菁;张颖;邓一荣;林丽丽;刘兴诏;肖荣波
  • 通讯作者:
    肖荣波
南亚热带三种主要森林降水及其再分配过程中的养分差异规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生态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闫俊华;张娜;刘兴诏;李坤;褚国伟
  • 通讯作者:
    褚国伟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