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异戊酰螺旋霉素I生物合成调控系统及其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
批准号:
81172972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负责人:
赫卫清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3404.生物技术药物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王以光、武临专、李京艳、戴剑漉、周红霞、袁满、林灵、谭亿、牛沂菲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必特霉素是由异源4"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ist)在螺旋霉素产生菌中表达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基因工程药物,已完成三期临床,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其原始宿主菌-螺旋霉素产生菌初步鉴定是一个新种。但必特霉素为多组分抗生素,生产工艺和质控较复杂,通过基因阻断我们已获得只产生异戊酰螺旋霉素Ⅰ组分的菌种,而且实验证明在该菌株中引入正调控ist的acyB2基因,可使其产量及组分明显提高。本课题拟阐明AcyB2调控ist基因表达的靶点及其作用方式,确定螺旋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基因与ist和acyB2之间的相互关系,鉴定出影响ist和acyB2基因表达的未知调控基因,阐明宿主中对外源ist和acyB2基因表达的调控系统。比较在ist前引入强启动子和改造其调控基因的表达对异戊酰螺旋霉素Ⅰ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新的异戊酰螺旋霉素Ⅰ的基因工程高产菌株。
英文摘要
为了研究异戊酰螺旋霉素Ⅰ(异戊I)的生物合成调控系统,首先完成了异戊Ⅰ工程菌的全基因组测序,从序列中分析出螺旋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和外源的4"-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ist)的插入位置。通过全基因组检索并未发现生二素链霉菌中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正调控基因saaR的同源基因,因此排除其参与异戊I的生物合成。在异戊I工程菌的螺旋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存在4个可能的调控基因orf2、23、27和42,在螺旋霉素产生菌(S. spiramyceticus 1941)中分别对4个基因进行阻断和回复实验,证实orf23、27和42为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正调控基因,其中orf27是首次证实为正调控基因。而阻断orf2却可以稍增加螺旋霉素的产量,说明其可能为负调控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bldD和lrp基因可能参与异戊Ⅰ的生物合成,检索全基因组序列获得二者的基因信息,通过凝胶阻滞实验证实Lrp可以与ist-acyB2、orf23和42的启动区特异性结合,而BldD只与ist-acyB2之间的启动区有结合活性。说明lrp和bldD基因很可能参与异戊I的生物合成调控,而对lrp基因的进一步改造将会提高异戊I的产量。从耐热链霉菌中首次克隆出acyB2的上一级调控基因cbmR,对acyB2和cbmR基因进行阻断和回复证实二者都是碳霉素生物合成的正调控基因,高表达acyB2可以提高碳霉素的产量,而cbmR高表达时却抑制碳霉素的产生。利用麦迪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双调控基因orf28-orf27与ist基因一起在变铅青链霉菌TK24共表达,可以将螺旋霉素高效转化为异戊酰螺旋霉素。而转化子TK24 [cbmR-acyB2-ist]和TK24 [srmR-srm40-ist]的转化效率要低于TK24 [acyB2-ist]和TK24 [srm40-ist],其中TK24[acyB2-ist]的转化效率最高。在发酵培养基中加入4mM L-Leu可明显提高各转化子的异戊酰螺旋霉素的产量。利用CRISPR/Cas9系统,将orf4基因替换为强启动子ermE*p相连的ist基因,从而获得新的异戊I基因工程菌株。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10.13345/j.cjb.130584
发表时间:2014
期刊:生物工程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戴剑漉;王以光;夏焕章;赫卫清
通讯作者:赫卫清
异戊酰螺旋霉素Ⅰ抗感染新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批准号:--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55万元
- 批准年份:2020
- 负责人:赫卫清
- 依托单位:
利用组合生物合成与体外酶催化的方法对必特螺旋霉素进行糖基化改造
- 批准号:81773617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48.0万元
- 批准年份:2017
- 负责人:赫卫清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