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侧褶蛙抗菌肽进化与微生物群落关系的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37039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301.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 is the major innate immunity component to protect amphibians from being attacked by environmental microbes. Therefore, the evolution of AMPs would be influenced by microbial community. Some molecular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AMP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focal mutation, gene duplication, domain shuffling, divergent selection and balanced selection etc. However, there has been very limited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of AMP evolu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leaving these molecular mechanisms lack of ecological evidence. In order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this project takes the black-spotted frog, a wide spread species with clear dispersal history, as material, samples frog skin and soil as well as water microbes from its refugium during the latest glacier period and six dispersal ranges, analyse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mponent of AMP of each sampling site, and proves three hypothesis: 1) there are two strategies adopted by AMPs, the specific strategy in cope with novel pathogens and the spectrum-broadening strategy in favor of local enhancement of defense spectrum; 2) spectrum-broadening strategy makes alterations of AMPs independent of microbial community, mask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MP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3) The geographic pattern of AMPs is shaped by the relative intensity of the two strategies rather tha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两栖动物用皮肤分泌的抗菌肽来抵御环境中微生物的侵袭,因而抗菌肽的进化应与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近年来已从分子水平上陆续揭示了抗菌肽的进化机制,如快速点突变、基因复制、结构域混编、歧化选择与平衡选择等,但是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系统研究,导致这些机制缺乏生态学上的印证。本项目以种群扩散历史清楚的广布种黑斑侧褶蛙为材料,拟从其冰期庇难所和6个扩散地采集皮肤和土壤表层、水体样品,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各地区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及抗菌肽组成,基于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微生物群落进化与抗菌肽进化的关系,验证3个科学假设:1)抗菌肽以广谱性和特异性两种策略进化,特异性策略用于应对新抗原,而广谱性策略用于抗菌谱的局部扩大和加固;2)广谱性策略使抗菌肽的变化不依赖于微生物群落成员的变化,从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变得模糊;3)两种策略的相互消长主导抗菌肽地理格局形成。

结项摘要

两栖动物皮肤主要靠抗菌肽来防御环境微生物的攻击。抗菌肽由众多基因家族编码,受到正选择的驱动形成极高的多样性。但是,在抗菌肽系统形成过程中,如果每个基因都受到正选择作用,那么该系统就会十分纷乱,耗费极多的进化成本。本项目以黑斑侧褶蛙为模型,以抗菌肽基因结构、选择方式、转录子组成、与环境微生物的关系等入手,系统研究抗菌肽的进化方式。结果显示,以Temporin为代表的抗菌肽抗菌谱极为广泛,可参与很多生理功能,但基因十分保守,具有多座位、高表达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负选择压力;而以Esculentin为代表的抗菌肽则多样性很高,进化受到正选择驱动。抗菌肽的整体表达谱与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关系模糊,特定抗菌肽的表达量与特定微生物类群可能存在对应关系。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的推测:1)抗菌肽以广谱性和特异性两种策略进化,特异性策略用于应对新抗原,而广谱性策略用于抗菌谱的局部扩大和加固;2)广谱性策略使抗菌肽的变化不依赖于微生物群落成员的变化,从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变得模糊;3)两种策略的相互消长主导抗菌肽防御系统的最终结构。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龙贝格算法的高精度数字积分算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振华;胡蔚中;闫苏红;徐艳春;李振兴
  • 通讯作者:
    李振兴
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和种群结构分析
  •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10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艳春;董莹;邓艳;毛祥华;陈梦妮;张苍林;江陆斌
  • 通讯作者:
    江陆斌
高阶混沌振子的微弱信号频率检测新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春玲;徐艳春
  • 通讯作者:
    徐艳春
云南省疟疾疫情病例疟原虫镜检疑难形态的鉴定
  • DOI:
    10.13350/j.cjpb.170308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梦妮;毛祥华;邓艳;王剑;徐艳春;董莹
  • 通讯作者:
    董莹
基于虚拟狼群策略的分层分布式自动发电控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席磊;柳浪;黄悦华;徐艳春;陈建峰;李玉丹
  • 通讯作者:
    李玉丹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徐艳春的其他基金

粪便mtDNA异质性特征及其在哺乳动物年龄估算中的意义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粪便mtDNA异质性特征及其在哺乳动物年龄估算中的意义
  • 批准号:
    32170517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鸟类扑翼飞行起源的新推断
  • 批准号:
    30870293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虎流感病毒易感基因的筛选及保护对策的研究
  • 批准号:
    30300039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1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