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型乳化液膜净化磷矿区含氟地下水的传质机理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02200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02.环境水科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The potential effect and damage for the people, flora and fauna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gradually known and regarded as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slow mobility and cumulativity of fluorine of groundwater in phosphate rock areas. The characteristic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fluorine of groundwater in phosphate rock areas and concomitant interfering ions have presented large difficulties to defluorinate by the current conventional five removing methods, especially in deep defluorid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is research project plan to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the adsorption technology and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technology to synthesize a novel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containing adsorbent. The surfac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nd stability mechanism are researched by theoretical research,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 The reaction-diffusion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and adsorption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for fluorine between the external water phase-film phase and film phase-internal water phase of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system are used to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and consolidated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and numerical modeling for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realize the deep defluoridation of groundwater in phosphate rock areas.
磷矿区地下水中的氟具有缓慢迁移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其对人、动植物及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和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而氟自身特有的物化性质和磷矿区地下水中大量干扰离子的共存,导致了对其处理的困难,尤其对深度净化磷矿区含氟地下水而言,目前的五种常规处理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融合吸附法和乳化液膜萃取法两种除氟技术的优点,构建吸附型乳化液膜。通过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和实验,探究吸附型乳化液膜体系的界面物理化学和稳定性理论。对于氟在其液膜体系的外水相-膜相以及膜相-内水相间的反应-扩散传质机理和吸附传质机理进行深入地探讨,力争建立完整统一的传质理论和数学模型,以期为该体系在工业上应用于深度净化磷矿区含氟地下水奠定理论基础。

结项摘要

近年来,环境地质学家逐渐认识到磷矿区地下水氟污染对人、动植物及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和危害,并强化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氟在磷矿区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分布规律、迁移转化和富集过程的物理化学作用特征,尤其重视开发地下水氟污染修复新技术。本课题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四川省沱江流域17个磷矿开采尾矿区进行了地下水水质调查,估算了每年氟污染物淋溶流失量,并提出磷矿开采尾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课题组采用微分传质的振动筛板萃取塔和两步法,成功制备W/O/W型吸附乳化液膜。利用毛细显微摄像技术和示踪剂方法,测定了液膜体系的溶胀率和破裂率,分析了吸附型乳化液膜构建过程中,实验条件对液膜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pH 值和搅拌速度等实验条件影响下,氟在外水相-膜相间的液液传质系数。通过测定氟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得到氟在两相中液液分配系数,考察了上述实验条件对液膜体系中两相间液液平衡的影响,建立了吸附型乳化液膜的反应-扩散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动态吸附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根据动态吸附穿透曲线和动态吸附扩散系数,建立了液膜体系中膜相-内水相内吸附剂对氟动态吸附数学模型。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氟在外水相-膜相间的反应-扩散传质模型,以及氟在膜相-内水相中的吸附传质模型,获得吸附型乳化液膜的反应-扩散传质模型和吸附传质模型,并初步建立完整统一的传质理论和数学模型。本项目研究工作的成果主要反映在目前6篇已出版的SCI收录论文和参加的2场国际学术会议中。目前,课题组正采用前期构建的吸附型乳化液膜和吸附传质数学模型,对四川省沱江流域某磷矿区两个布点的含氟地下水进行深度净化中试研究。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Photochemica metallization to fabricate DNA-templated gold nanorings
光化学金属化制备 DNA 模板金纳米环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Materials Letters
  • 影响因子:
    3
  • 作者:
    Lanlan Qin;Changwen Ye;Mo Xu;Shizuaki Murata
  • 通讯作者:
    Shizuaki Murata
Mass transfer and equilibrium characteristics of defluorination from groundwater by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乳液液膜对地下水脱氟的传质与平衡特性
  • DOI:
    10.1002/jctb.5000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3.4
  • 作者:
    Youhong Sun;Xiangjun Pei;Jin Sun;Yang Wu
  • 通讯作者:
    Yang W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改性纤维素类聚合物固沙剂的吸附力学及崩解特性试验
  •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19.21.017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袁进科;裴向军;叶长文;杨晴雯;陈杰
  • 通讯作者:
    陈杰
基于基质修饰的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酒精饮料中的氨基甲酸乙酯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 影响因子:
    0.7
  • 作者:
    张雪娜;LI Xiujuan;叶长文;邹更;韩娅红;李秀娟;ZHANG Xuena;YE Changwen;ZOU Geng;HAN Yahong
  • 通讯作者:
    HAN Yahong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叶长文的其他基金

软弱岩体中疏水性聚合物的运移吸附及扩散传质机理研究
  • 批准号:
    41877264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