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阶煤颗粒-气泡粘附过程的界面化学特性及其液膜失稳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774284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409.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With the rapidly increasing yield of low rank coal in China, the problems of fine particle flotation have been a technical bottleneck, restricting its clea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flotation of low rank coal and beginning with the surface reactivity and interfacial chemistry, the present research work closely revolves with the cor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between bubbles and particles, which involves in the bubble-particle interaction, instability, rupture of wetting fil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ree-phase contact line (TPCL). The advanced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reflection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y (RICM),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wetting film analysis system (TFA), high speed micro dynamic system, the interdisciplinary theories of mineral processing, colloid and interface chemistry, thermodynamics and process dynamics are employed. By applying these methods and theories, the surface activity and reactivity of low rank coal are firstly studied in both mes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cale. In addition, the mechanism of origin and function of long-range hydrophobic forces based on nano-bubble bridging is explored to grasp the variation law of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low rank coal particles and bubbles. Furthermore, the critical thickness,in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thinning dynamics of wetting film are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wetting film instability and attachment between particles and bubbles and to find appropriat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wetting film thinning. As a result, the theory of coal slime flotation is further enriched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mineralization efficiency and flotation effectiveness of low rank coal is provided.
随着我国低阶煤资源开发量的不断增加,细粒低阶煤的浮选问题已成为制约低阶煤高效清洁利用的瓶颈问题。本项目针对低阶煤浮选的特点,从表面反应性和界面化学入手,围绕粘附过程中颗粒-气泡间作用力、液膜的失稳与破裂以及三相接触周边的铺展这些矿化核心环节展开研究工作。利用反射干涉对比显微镜(RICM)、原子力显微镜(AFM)、液膜分析系统(TFA)、高速显微动态系统等先进分析测试手段,综合运用矿物加工学、界面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方法,从介观和微观尺度上,研究低阶煤表面活性及其反应性;探索基于纳米气泡桥接的长程疏水力形成与作用机制,掌握不同类型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疏水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研究颗粒-气泡间液膜临界厚度、失稳条件及其薄化动力学行为,揭示颗粒-气泡间的液膜失稳机理和粘附机制,并找到合适的调控途径和方法。从而可进一步丰富煤泥浮选理论,为改善低阶煤的矿化效率和浮选效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结项摘要

细粒低阶煤的浮选问题严重制约着低阶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本项目从低阶煤表面反应性和界面化学入手,围绕粘附过程中颗粒-气泡间作用力、液膜的失稳与破裂以及三相接触周边的铺展这些浮选矿化核心环节展开研究工作。.根据研究计划,开展了低阶煤的表面特征、表面润湿热力学行为及表面水化特性研究,研究了低阶煤表面水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探究了不同疏水性表面之间水化膜的薄化特征;进行了颗粒-气泡间疏水作用力的理论计算与测试分析,系统揭示了长程、短程疏水力的起源机制;开展了液膜失稳及排液动力学研究,探讨了表面力和流体阻力对液膜时空演化的驱动机制,明晰了低阶煤-气泡间液膜失稳与破灭的机理;开展了低阶煤颗粒-气泡捕获时三相接触周边扩展行为研究,揭示了三相接触周边形成扩展机制;开展了超声空化预处理和不同浆体溶液环境下低阶煤浮选过程工艺条件的研究,建立了关于浮选溶液化学环境的浮选可燃体回收率模型,初步掌握了液膜薄化过程的调控途径和方法。研究表明,疏水引力是驱动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粘附矿化的决定性因素,短程疏水力来源于疏水表面水分子的排空区,克服短程内的范德华斥力,诱发液膜失稳;疏水体系下的长程疏水力来源于亚稳态液膜的空化现象,加速液膜的薄化过程,二者协同触发液膜的破裂。颗粒-气/油泡间粘附过程的可视化研究佐证了这一结论,增强的疏水引力使水化膜在28 ms内完成薄化、破裂过程,在42 ms内完成粘附过程;建立了关于浮选溶液化学环境的可燃体回收率模型,找到了低阶煤浮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使粘附所需诱导时间降低了30%以上,可燃体回收率提高了66%。.本项目按计划完成了全部研究内容,并达到预期目标。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6篇,培养博士3名,硕士5名,其中1人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煤泥浮选理论,为低阶煤浮选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2)
专利数量(0)
Thin liquid film drainage mechanism between air bubbles and low-rank coal particles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tant
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气泡与低阶煤颗粒之间的薄膜液膜排泄机理
  • DOI:
    10.1016/j.fuproc.2018.12.016
  • 发表时间:
    2019-04
  • 期刊: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7.5
  • 作者:
    Wang Shiwei;Albijanic Boris;Tao Xiuxiang;Fan Huidong
  • 通讯作者:
    Fan Huidong
超声波处理对褐煤黏附及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让;陶秀祥;陈松降;桂东骄;丁世豪
  • 通讯作者:
    丁世豪
Comparison of the adhesion kinetics between air or oily bubble and long flame coal surface in flotation
浮选中空气或油泡与长焰煤表面的粘附动力学比较
  • DOI:
    10.1016/j.fuel.2021.120139
  • 发表时间:
    2021-05
  • 期刊:
    Fuel
  • 影响因子:
    7.4
  • 作者:
    Shiwei Wang;Xiuxiang Tao
  • 通讯作者:
    Xiuxiang Tao
Effect of particle shape and roughness on the hydrophobicity of low-rank coal surface
颗粒形状和粗糙度对低阶煤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DOI:
    10.1080/19392699.2017.1423066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Preparation and Utilization
  • 影响因子:
    2.1
  • 作者:
    Shiwei Wang;Huidong Fan;Huan He;Longfei Tang;Xiuxiang Tao
  • 通讯作者:
    Xiuxiang Tao
Comparison of air and oily bubbles flotation kinetics of long-flame coal
长焰煤空气和油泡浮选动力学比较
  • DOI:
    10.1016/j.fuel.2018.08.131
  • 发表时间:
    2019-01-15
  • 期刊:
    FUEL
  • 影响因子:
    7.4
  • 作者:
    Chen, Songjiang;Tao, Xiuxiang;Li, Lulu
  • 通讯作者:
    Li, Lul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气固流化床床高的在线测控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陶秀祥;严德琨;骆振福;陈增强;杨毅
  • 通讯作者:
    杨毅
煤含硫模型化合物的介电响应特性及其对微波脱硫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煤炭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陶秀祥;唐龙飞;谢茂华
  • 通讯作者:
    谢茂华
中度嗜热菌浸出黄铁矿过程中矿物表面硫的化学形态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环;杨益;夏金兰;陶秀祥;赵屹东
  • 通讯作者:
    赵屹东
煤层水中一株产甲烷菌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环;冷云伟;陶秀祥;沈丽尧
  • 通讯作者:
    沈丽尧
干法分选和筛分理论与技术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清如;赵跃民;陶秀祥;骆振福;陈增强
  • 通讯作者:
    陈增强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陶秀祥的其他基金

低阶煤与改性油泡的矿化行为及其浮选过程强化研究
  • 批准号:
    51574235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6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微波非热效应作用的煤中硫迁移行为与脱除机理研究
  • 批准号:
    51274199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白腐真菌酶系对褐煤及其模型化合物的转化机理研究
  • 批准号:
    50874107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2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煤炭生物脱硫的电化学调控机理研究
  • 批准号:
    50374068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1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