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PS中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亚毫米和毫米波分子谱线观测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11363004
  •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5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A1501.星际介质、恒星形成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Celestial origi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How massive stars form is still inconclusive. The massive star-formation process has two modes: accretion mode similar to the low mass star formation and form by the coalescence of low-mass and intermediate-mass stars. The study found that collapse i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to distinguish these two kinds of mode. Molecular outflows mark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star formation,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new form massive stars. But the formed environment of outflow and its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interstellar medium are not clear. The project combined the Qinghai Delingha 13.7 meters telescope and KOSMA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telescope, CO 、HCO+,and their isotopic molecules of different spectral line data as the foundation,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480 BGPS sources. Since we use CO multiple spectral line to observe BGPS sources, so we can determine the outflow and collapse sources, and can be relatively accurately determined the dynamics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of molecular clou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rge sample statistics, this project can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masssive stars.
天体的起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质量恒星是如何形成的还没有定论。关于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有两种模式:类似小质量恒星形成的吸积方式和由中小质量恒星并合形成。研究发现,塌缩过程则是区分这两种模式的最直接证据。分子外向流标志着恒星形成早期演化的重要阶段,它也是新形成大质量恒星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外向流的形成环境以及其对周围星际介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项目将结合国内青海德令哈的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和KOSMA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以CO及其同位素分子的不同跃迁谱线数据为基础,对480个BGPS源进行研究和分析。由于我们使用CO和HCO+多条谱线对BGPS源进行观测,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外向流和塌缩源,以及可以相对准确的确定分子云的动力学温度和密度。通过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本项目可以增进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及其形成环境的认识。

结项摘要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是类似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还是由中小质量恒星碰撞并合而形成还没有定论。外向流的形成环境以及其对周围星际介质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研究。这个项目是由西藏大学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共同执行完成的。项目所使用的观测数据主要是来自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13.7米毫米波望远镜。由于CCOSMA还没有正式运行,我们也使用释放的MALT90数据去完成此课题。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国际上存档的WISE、Spitzer、Herschel等多波段释放数据。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1篇,另有两篇在投稿中,超出项目预期研究成果。随着研究项目的进展,项目组还拓展了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不少新成果,同时为相关的课题研究奠定一定基础。另外,在西藏羊八井CC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4年的调试和维护工作中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最后,以科研促进教学,推进了西藏大学的人才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Physical properties, kinematics and mass function of 12 northern infrared dark clouds
12个北红外暗云的物理特性、运动学和质量函数
  • DOI:
    10.1093/mnras/stu1268
  • 发表时间:
    2014-06
  • 期刊: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 影响因子:
    4.8
  • 作者:
    Liu Xiao-Lan;Wang Jun-Jie;Xu Jin-Long
  • 通讯作者:
    Xu Jin-Long
Multi-wavelength study of triggered star formation around 25 H II regions
25 个 H II 区域周围触发恒星形成的多波长研究
  • DOI:
    10.1088/1674-4527/14/1/004
  • 发表时间:
    2013-10
  • 期刊: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 影响因子:
    1.8
  • 作者:
    xu jin-long;wang jun-jie;ning chang-chun;zhang chuan-peng
  • 通讯作者:
    zhang chuan-peng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 Gas and Ongoing Star Formation around H ii Region Sh2-104
二维分子气体和 H II 区域 Sh2-104 周围正在进行的恒星形成
  • DOI:
    10.3847/1538-4357/aa8ee0
  • 发表时间:
    2017-09
  • 期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影响因子:
    --
  • 作者:
    Jin-Long Xu;Ye Xu;Naiping Yu;Chuan-peng Zhang;Xiao-Lan Liu;Jun-Jie Wang;Chang-Chun Ning;Bing-Gang Ju
  • 通讯作者:
    Bing-Gang Ju
A multiwavelength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six infrared dark clouds
六片红外暗云的多波长观测与研究
  • DOI:
    10.1051/0004-6361/201629771
  • 发表时间:
    2016-11
  • 期刊: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 影响因子:
    6.5
  • 作者:
    Chuan-Peng Zhang;Jing-Hua Yuan;Guang-Xing Li;Jian-Jun Zhou;Jun-Jie Wang
  • 通讯作者:
    Jun-Jie Wang
A statistical study towards the high-mass BGPS clumps with the MALT90 survey
通过 MALT90 调查对高质量 BGPS 团块进行统计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RAA
  • 影响因子:
    --
  • 作者:
    Xiao-Lan Liu;Jin-Long Xu;Chang-Chun Ning;Chuan-Peng Zhang;Xiao-Tao Liu
  • 通讯作者:
    Xiao-Tao Liu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构建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促进大学物理教学
  • DOI:
    10.16854/j.cnki.1000-0712.2017.06.016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大学物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次仁尼玛;宁长春;陈天禄;张辉杰;汪亚平;刘茂元;高启
  • 通讯作者:
    高启
分子束方法的发展历史概述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物理与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芮静怡;汪亚平;宁长春
  • 通讯作者:
    宁长春
对奥托·斯特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
  • DOI:
    10.16854/j.cnki.1000-0712.2017.05.012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大学物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宁长春;汪亚平;张辉杰;周毅
  • 通讯作者:
    周毅
奥托·斯特恩对质子磁矩的研究
  • DOI:
    10.16854/j.cnki.1000-0712.190254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大学物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汪亚平;宁长春;张辉杰;胡海冰
  • 通讯作者:
    胡海冰
“旋转”在物理学实验中的运用及作用
  • DOI:
    10.16854/j.cnki.1000-0712.2017.07.015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大学物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曹振鑫;宁长春;汪亚平;张辉杰
  • 通讯作者:
    张辉杰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宁长春的其他基金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历史脉络与基于分子束方法的诺贝尔奖实验研究
  • 批准号:
    11665022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