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CO)在纳米金团簇上自加速氧化机制的理论探索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2137317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B0302.化学模拟与应用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Ever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unique low-temperature high-efficienct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O on nano-sized gold clusters on the late stage of 1980s, the gold catalytic CO oxidation has attracted intensive research interests during last two decades. Through almost 20 years' studies,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multi reaction mechanisms including bi-molecular LH and ER mechanisms, among them, the bi-molecular LH mechanism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this proposal, we aim to explore if there is other competition reaction pathway in this simple model catalytic reactions besides the well-established bi-molecular mechanism.On basis of our recent discovered tri-molecular CO self-promoting oxidation mechanism, we plan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adsorbed CO molecules on the reaction pathways through performing ab initio calculations on reaction pathways, micro-kinetics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search of low-energy cluster structures in various nanosized gold cluster systems.Based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 will try to establish the reaction kinetic models and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xide support, cluster sizes, and reactivities, which may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s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ers to confirm the proposed tri-molecular reaction pathway in the future.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M. Haruta首度发现纳米金团簇优异的低温高效催化CO氧化性质以来,纳米金催化CO氧化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近20年来,针对纳米金催化CO氧化的双分子LH和ER反应机理研究已获得重要进展。本申请项目拟在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探讨在这一简单模型反应中,除双分子LH和ER反应机理以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反应通道,及其与双分子反应路径竞争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们拟在近期项目申请人首度发现的CO自加速氧化三分子反应路径的基础上,开展第一性原理计算反应路径、团簇结构搜索、反应动力学分析等相关的多层次理论研究。通过本项目的探索研究,建立在不同类型金团簇体系中CO氧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探讨CO自加速氧化机制与双分子反应路径间反应速度的差别和竞争效应,并研究载体-团簇结构-催化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实验研究者确定CO自加速氧化反应机理提供理论的指导和科学依据。

结项摘要

近20年来,针对纳米金催化CO氧化的双分子LH和ER反应机理研究已获得重要进展。本项目在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探讨在这一简单模型反应中,除了已被研究者广泛研究的双分子反应路径之外,纳米金催化剂表面共吸附的CO分子在催化CO氧化反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开展第一性原理计算反应路径、团簇结构搜索、反应动力学分析等相关的多层次理论研究,阐明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共吸附的CO分子在催化过程中与反应中间体OCOO*的作用方式,进一步建立了微观反应动力学模型,获得不同反应条件下如温度和反应气体偏压条件下反应的微观动力学性质,探明了不同类型金纳米团簇催化剂表面催化CO氧化的三分子和双分子路径的竞争效应以及CO自加速氧化机制与双分子反应路径间的反应速率的差异,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纳米金催化CO氧化的反应机理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了金纳米材料如气相金纳米团簇、纳米多孔金、金属氧化物以及N掺杂石墨烯基底负载的纳米金团簇催化CO氧化反应、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以及催化CO2还原反应的反应机理;建立了一种基于图形理论的动力学蒙特卡罗模型用于模拟固定晶格界面的CO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开展了对模型纳米多孔金以及MgO负载的单原子金催化剂催化CO氧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模拟,并通过建立稳态近似条件下的CO氧化反应常微分动力学方程组,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气体分压对各类吸附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占比率及CO2转化率的影响,以及CO催化氧化反应的双分子和三分子反应通道的选择性和竞争效应。该反应动力学模型可用于不同种类纳米金催化剂催化CO氧化的动力学过程模拟。同时还探讨了配体保护效应对金纳米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如电子激发性质、价电子结构的调控效应,设计了高效的团簇结构搜索方法和建模手段,对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和组成的配体保护金纳米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开展了非常系统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Crystal structure of Au-25(SePh)(18) nanoclusters and insights into their electronic, optical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Au-25(SePh)(18) 纳米团簇的晶体结构及其电子、光学和催化特性
  • DOI:
    10.1039/c4nr04631e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Nanoscale
  • 影响因子:
    6.7
  • 作者:
    Song Yongbo;Zhong Juan;Yang Sha;Wang Shuxin;Cao Tiantian;Zhang Jun;Li Peng;Hu Daqiao;Pei Yong;Zhu Manzhou
  • 通讯作者:
    Zhu Manzhou
The 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u18(SR)14] Nanocluster
[Au-18(SR)(14)]纳米团簇的结构和光学性质
  • DOI:
    10.1002/anie.201410295
  • 发表时间:
    2015-03-02
  • 期刊: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 影响因子:
    16.6
  • 作者:
    Chen, Shuang;Wang, Shuxin;Zhu, Manzhou
  • 通讯作者:
    Zhu, Manzhou
Au-Carbon Electronic Interaction Mediated Selective Oxidation of Styrene
金-碳电子相互作用介导的苯乙烯选择性氧化
  • DOI:
    10.1021/acscatal.7b01048
  • 发表时间:
    2017-05-01
  • 期刊:
    ACS CATALYSIS
  • 影响因子:
    12.9
  • 作者:
    Liu, Ben;Wang, Pu;He, Jie
  • 通讯作者:
    He, Ji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a New ∼14 kDa Core-Mass ThiolateProtected Gold Nanoparticle: Au68(SR)36
类似于 14 kDa 核心质量硫醇盐保护的新型金纳米颗粒的理论预测:Au-68(SR)(36)
  • DOI:
    10.1021/acs.jpclett.7b00111
  • 发表时间:
    2017-03-16
  • 期刊: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影响因子:
    5.7
  • 作者:
    Wang, Pu;Sun, Xiangxiang;Pei, Yong
  • 通讯作者:
    Pei, Yo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ies on Structure, Ligand Exchang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Ligand-Protected Gold Nanoclusters: Thiolate versus Selenolate
配体保护的金纳米团簇的结构、配体交换和光学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硫醇盐与硒醇盐
  • DOI:
    10.1021/jp511615r
  • 发表时间:
    2015-04
  • 期刊: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 影响因子:
    3.7
  • 作者:
    Zhong Juan;Tang Xianqiong;Tang Jian;Su Jingcang;Pei Yong
  • 通讯作者:
    Pei Yo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信标时序补偿的机械振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同步触发方法
  • DOI:
    10.13465/j.cnki.jvs.2014.03.012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振动与冲击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裴勇;汤宝平;邓蕾;肖鑫
  • 通讯作者:
    肖鑫
《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框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国水利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文鸽;裴勇
  • 通讯作者:
    裴勇
混合式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
  • DOI:
    10.19595/j.cnki.1000-6753.tces.200703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电工技术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林霖;裴忠晨;蔡国伟;刘闯;裴勇
  • 通讯作者:
    裴勇
Three-component cascade synthesis of carbazoles through ester migration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无金属条件下酯迁移三组分级联合成咔唑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影响因子:
    3.6
  • 作者:
    陈善平;姜平宇;汪璞;裴勇;黄华文;肖福红;邓国军
  • 通讯作者:
    邓国军
供应链中供需节点企业相互激励模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工业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裴勇;王勇;刘飞
  • 通讯作者:
    刘飞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裴勇的其他基金

小尺寸配体保护金纳米团簇的光致发光起源和发光机制
  • 批准号:
    22373082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两电子结构单元逆向拆解”策略研究硫醇配体保护金团簇的亲核生长路径和尺寸转化机制
  • 批准号:
    91961121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从团簇到纳米晶体:一类面心立方构型的硫醇配体保护金纳米团簇的结构、生长机制和性质的理论研究
  • 批准号:
    21773201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巯基配体(-SR)保护的金纳米团簇结构和性质的理论计算研究
  • 批准号:
    21103144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2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