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毒准种变异对麻疹疫苗保护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81601756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1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H2101.呼吸道病毒与感染
  • 结题年份:
    2019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19-12-31

项目摘要

Measles is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disease caused by the measles virus.Measles virus was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a highly conserved virus, and measl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ad been well controlled since the first measles vaccine was produced in 1963. However, studies in the early 1980 of the 20th century have found that the wild-type measles virus strains have a mutation in the gene and themutation can be accumulated over time, which would compromise protective effects of current measles vaccine. But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mutations as well as reduced effectiveness of measles vaccine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including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measles vir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tation of the virus and the reduced capacity of the measles virus, as well as the phenomenon of natural selection.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proved measles associate species phenomenon of exists through on the mutation and the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ld-type measles virus strain, then stated measles associate species variation on measles vaccine protection force effect of mechanism, eventually for explained measles continues to outbreak with high vaccine vaccination rate, and for measles virus of research and the vaccine improved provides based data.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病毒,自从1963年第一支麻疹减毒活疫苗问世以来,麻疹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麻疹野毒株研究发现,麻疹野毒株基因发生了变异,并且可以随时间而累积。已经有研究表明,现行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保护力有所下降,但是对于麻疹病毒的变异趋势、病毒变异与麻疹疫苗保护能力下降的关系、麻疹病毒的自然选择现象对于我们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了什么启示等基础科学问题尚未有深入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对现行麻疹野毒株的基因变异情况、病毒学特点、以及交叉中和实验等研究,证明麻疹准种现象的存在,进而阐明麻疹准种变异对麻疹疫苗保护力影响的机制,最终为解释目前高疫苗接种率下麻疹继续暴发流行这一既存事实找到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并且为我国麻疹病毒的研究及疫苗改进、研发新一代麻疹疫苗提供基础性数据。

结项摘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虽然麻疹疫苗的使用使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至今,麻疹仍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2017年吉林省疑似麻疹病例标本18份,经Vero/SLAM细胞接种培养后,成功分离得到麻疹病毒7株。经M基因扩增产物,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均为麻疹病毒。对7株麻疹野病毒及我实验室之前保存的5株麻疹野毒株N基因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并与WHO基因库中其它22个基因型的Edm标准株、疫苗株的对应序列做基因亲缘性关系做比对,结果提示:12株分离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为H1基因型,同时证明麻疹野毒株在氨基酸水平与核苷酸水平上已经发生变异,进而阐明了2016-2017年吉林省爆发流行的麻疹野毒株的病毒学特点。通过病毒蚀斑实验结果显示,来自同一野毒株产生的蚀斑在出斑时间、蚀斑大小、形态上都存在差异,提示野毒株可能为不同克隆株的混合物,并通过基因扩增测序加以证实。随后,我们选取3株野毒株和3株克隆株分别接种于原代人羊膜细胞(HAM)、原代鸡胚细胞(CEC)进行减毒培养,实验结果提示2株病毒在CEC上连续传代后,毒力已经有所减弱,3株克隆株病毒经减毒实验后,毒力无明显变化。该结果提示,现今流行的麻疹野毒株是一个麻疹病毒的“混合体”。本研究成果查明抗原变异对我国现行使用疫苗保护效果的影响,评价我国疫苗的保护效果,丰富了我国和全球麻疹病毒核苷酸、氨基酸数据库,为我国是否需要研制新型麻疹疫苗提供科学的依据。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1)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利用CAL-1-L929细胞建立一种抑制性寡聚脱氧核苷酸筛选体系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然;李春梅;张永胜;张乐宁;时景伟
  • 通讯作者:
    时景伟
Comparing the Rod-Like and Spherical BODIPY Nanoparticles in Cellular Imaging
比较棒状和球形 BODIPY 纳米颗粒在细胞成像中的作用
  • DOI:
    10.3389/fchem.2019.00765
  • 发表时间:
    2019-11-15
  • 期刊:
    FRONTIERS IN CHEMISTRY
  • 影响因子:
    5.5
  • 作者:
    Ma, Chong;Zhang, Jianxu;Xie, Zhigang
  • 通讯作者:
    Xie, Zhig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时景伟的其他基金

基于仿生磁性囊泡生物传感器的结核分枝杆菌体液痕量检测新技术开发与临床应用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4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仿生磁性囊泡生物传感器的结核分枝杆菌体液痕量检测新技术开发与临床应用
  • 批准号:
    32271511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