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微纳光耦合结构提高上转换纳米颗粒发光效率的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1167423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A2206.微纳光学与光子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 are superior in biodetection due to low toxicity and long fluorescence lifetime. However, the low emission efficiency prevents the UCNPs to be good candidates in real applications. Although the emission of UCNPs can be enhanced by using extra optical coupling structure, the conventional coupling structure can only enhance the emission of UCNPs in the near field range through the near-field resonance coupling. In vitro biodetection, the distance between UCNP and substrate is usually in the far-field range, so an external optical coupling structure is urgently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fluorescence output of UCNPs in far-field range (at least several micrometers away from the structure)..In this project, we plan to design and fabricate a micro/nano integrated optical coupling structure (IOCS) containing a gold groove and a graphene oxide (GO) lens array film, and then introduce the IOCS into microfluidic biosensors. By optimizing the parameters of IOCS, efficient resonance coupling between the optical mode of IOCS and the excitation/fluorescence of UCNPs will be formed in far-field range through the light scattering, interference and coupling of the optical modes, which can enhance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of UCNPs positioned in far-field range with the expected enhancement factor of 100 compared with the bare glass substrate. The coupling mechanism will be studied. The enhancement of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of UCNPs will be investigated when the relative positions between IOCS and UCNPs are changing. The completion of this projec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optical microfluidic biosensors.
上转换纳米颗粒由于毒性小、荧光寿命长等优势,在生物检测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发光效率低,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局限。通过光耦合结构可以提高其发光效率,但传统光耦合结构主要通过近场共振耦合提高近场范围内纳米颗粒的发光效率。在体外生物样本检测中,纳米颗粒距离基底从近场到远场范围都有可能,因此探索提高远场(几微米以上)范围内纳米颗粒发光效率的新方法十分必要。.本项目拟将微纳尺度的金通道与氧化石墨烯微透镜阵列薄膜集成在微流生物传感芯片中,通过优化结构参数,利用集成光耦合结构中光的散射、干涉、多模式耦合的原理,实现光耦合结构的光场模式与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光吸收和发光在远场范围内的共振耦合,预期提高远场范围内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光效率100倍以上(和玻璃基底相比)。阐明共振耦合机理,揭示纳米颗粒与光耦合结构的空间相对位置对光吸收和发光增强的影响规律。为研发高灵敏度、高信噪比的光微流生物传感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结项摘要

荧光纳米颗粒在生物检测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发光效率低,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局限。通过光耦合结构可以提高其发光效率,但传统光耦合结构主要通过近场共振耦合提高近场范围内纳米颗粒的发光效率,不能增强远场距离处发光粒子的发光。在体外生物样本检测中,纳米颗粒距离基底从近场到远场范围都有可能,因此探索提高远场(几微米以上)范围内纳米颗粒发光效率的新方法十分必要。.本项目提出了多种新颖的微纳尺度的金属通道结构与微透镜耦合结构,用于微流生物传感中。通过优化结构参数,利用集成光耦合结构中光的散射、干涉、多模式耦合的原理,实现光耦合结构的光场模式与荧光纳米颗粒的光吸收和发光在远场范围内的共振耦合,提高了远场范围内纳米颗粒的发光效率。阐明了共振耦合机理,揭示了纳米颗粒与光耦合结构的空间相对位置对光吸收和发光增强的影响规律。为研发高灵敏度、高信噪比的光微流生物传感系统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微/纳米级复合金属通道结构,用于微/纳流体生物传感中,将荧光增强区域从近场范围拓展到远场范围,可以增强远场范围发光粒子定向发光,从而提高了荧光生物传感的灵敏度。(2)提出了金属/电介质微通道与微透镜集成的微纳光耦合结构,进一步增强了远场范围荧光物质的激发和定向发光强度,提高了荧光生物传感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3)设计并实验实现了多种可用于微流通道基底的微纳结构,在可调、多波段范围内提高了发光粒子的发射强度,从而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4)设计了氧化石墨烯(GO)微透镜结构,研究了GO微透镜的光学特性,提出利用GO微透镜实现荧光粒子微小位移的高精度测量,同时也可以实现荧光物质定向发光效率的提高。(5)探索了金属通道与电介质微透镜集成光耦合结构在提高比率荧光传感灵敏度方面的应用。(6)提出了波导-谐振腔集成光耦合结构,实现对荧光粒子微位移和移动速度的实时测量,为集成多通道光微流检测系统提供一种有效方案。(7)实验合成了多种具有优良生物传感特性的荧光粒子,并测试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光谱和荧光谱等光学特性,在生物诊断、食品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3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4)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1)
A Camouflage Device without Metamaterials
一种没有超材料的伪装装置
  • DOI:
    10.2528/pier19080803
  • 发表时间:
    2019-01-01
  • 期刊: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
  • 影响因子:
    6.7
  • 作者:
    Sun, Fei;Zhang, Yijie;He, Sailing
  • 通讯作者:
    He, Sailing
基于级联金属光栅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宽谱吸收增强
  • DOI:
    10.16136/j.joel.2019.06.0377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光电子·激光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丹;刘欣;杨毅彪;陈智辉;费宏明;张明达;曹斌照
  • 通讯作者:
    曹斌照
Study of the converter based on photonic crystals filters and quantum dots for solar blind ultraviolet imaging system
基于光子晶体滤光片和量子点的日盲紫外成像系统转换器的研究
  • DOI:
    10.1117/1.oe.57.11.117106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Optical Engineering
  • 影响因子:
    1.3
  • 作者:
    Xiaodan Zhao;Yibiao Yang;Yuncai Wang;Yuying Hao;Zhihui Chen;Mingda Zhang
  • 通讯作者:
    Mingda Zhang
Spatial remote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by a half-cylindrical Au groove (第十九届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 DOI:
    10.1039/c6tc04074h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TOP一区, IF: 7.059)
  • 影响因子:
    --
  • 作者:
    Chen Zhi-Hui;Liang Li;Wang Yang;Yang Yibiao
  • 通讯作者:
    Yang Yibiao
Enhanced Far-Field Directional Luminescence Emission by a Hybrid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Silver Channel and Microlens
银通道和微透镜混合结构增强远场定向发光
  • DOI:
    10.1109/jphot.2019.2918084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IEEE Photonics Journal
  • 影响因子:
    2.4
  • 作者:
    Chen Zhi Hui;Quan Hongsheng;Wang Yang;Yang Yibiao
  • 通讯作者:
    Yang Yibiao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一种实现光隔离的一维磁光子晶体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光子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费宏明;武建加;杨毅彪;陈智辉;刘欣
  • 通讯作者:
    刘欣
一维磁光子晶体实现光隔离的应用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光子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武建加;杨毅彪;陈智辉;刘欣
  • 通讯作者:
    刘欣
基于二维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光子晶体非对称传输异质结构设计
  • DOI:
    10.7498/aps.70.20200741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武敏;费宏明;林瀚;赵晓丹;杨毅彪;陈智辉
  • 通讯作者:
    陈智辉
可用于拓宽光波单向传输带宽的光子晶体异质结构界面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费宏明;徐婷;刘欣;林瀚;陈智辉;杨毅彪;张明达;曹斌照;梁九卿
  • 通讯作者:
    梁九卿
基于角度调谐的光子晶体滤波特性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温建华;杨毅彪;费宏明;陈智辉
  • 通讯作者:
    陈智辉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陈智辉的其他基金

基于复合人工微结构光场调控的超高灵敏荧光微流生物检测系统研究
  • 批准号:
    U22A20258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251.00 万元
  • 项目类别:
    联合基金项目
新型集成微纳光耦合结构提高近红外二区比率型荧光传感的灵敏度
  • 批准号:
    62175178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二维硅光子晶体复合结构提高胶体量子点温度传感器的高温灵敏度
  • 批准号:
    61307069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2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