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肠吸收及部位差异性角度研究川木香煨制前后功效变化的药动学基础
批准号:
81001638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负责人:
胡慧玲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3205.中药炮制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瞿燕、冯亮、冷静、慈志敏、何瑶、李文、章津铭、卢君蓉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依据《本草必用》中生用理气,煨熟止泻及川木香煨制前后倍半萜内酯总量变化不显著,但药效成分比例改变且功效变化的前期研究基础,提出功效改变与药效成分胃肠吸收和部位差异性有关的科学命题。从胃肠道吸收和部位差异性角度,采用GC-MS或HPLC测定技术,进行生品、煨品、煨品+祛除挥发油,在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浆样品及原位胃肠分段(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灌注试验中样品的测定,以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为药动学指标,分析并阐明胃肠吸收或部位差异性介导的祛除挥发油对指标成分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综合单体成分配伍"祛除挥发油"前后在上述模型的试验结果,系统分析川木香煨制前后,指标成分比例改变导致药动学特征的差异,或祛除挥发油对指标成分的影响,综上,阐明川木香功效变化的吸收动力学基础及机制。研究有利于揭示川木香煨制前后功效变化的胃肠吸收动力学基础;为中药炮制机理研究提供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参考。
英文摘要
课题以川木香煨制前后功效差异性与药效成分的胃肠吸收及部位差异性的相关性为中心,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开展川木香生品、煨品中药效成分的吸收差异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川木香煨制前后药效成分在胃、小肠、结肠中吸附、代谢或摄取具有显著差异,在胃、小肠、结肠中吸收具有显著差异,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吸收差异不显著,这与川木香“生用理气和胃,煨熟实肠止泻”的功效差异性结果吻合。实验结果从胃肠吸收及部位差异性角度,初步揭示了川木香煨制前后功效变化的药动学基础。实验中采用灌胃给予大鼠川木香生品和煨品后,其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入血量极微,推测可能与其在胃肠道内的生物转化或局部定位分布于胃肠道黏膜层发挥临床疗效有关,故开展了川木香煨制前后体外生物转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川木香煨制前后其药效成分去氢木香内酯在所有体外孵育液中均稳定,木香烃内酯在pH值为7.4和9.0的缓冲溶液、人工肠液、尿液、血液中稳定,在人工胃液,不含胃蛋白酶人工胃液中不稳定,降解较快。此外,课题组开展了基于化学轮廓技术的煨制前后的化学轮廓差异性研究以探讨差异性成分对其炮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木香煨制前后7个化学成分包括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变化与其化学轮廓差异性具有显著相关。课题研究初步揭示了川木香煨制前后功效变化与其药效成分的胃肠吸收部位差异性密切相关,初步从胃肠吸收角度阐明了川木香煨制前后功效差异性的药动学基础。研究结果提示川木香煨制前后功效差异性与其药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差异性有关,即煨制前后药效成分药效成分吸收入血量极其微弱,在胃、小肠、结肠吸附、代谢或摄取量较高并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胃肠道中的生物转化显著并且具有差异性;同时这些变化与其化学轮廓差异,特别是7个特征性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否有关?这有待进一步开展基于体内分布和代谢部位差异性的川木香煨制前后化学成分组的药动学机制研究。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中国中药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胡慧玲
通讯作者:胡慧玲
DOI:--
发表时间:--
期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胡慧玲
通讯作者:胡慧玲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中草药
影响因子:--
作者:胡慧玲
通讯作者:胡慧玲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中草药
影响因子:--
作者:董自亮;卢君蓉;高 飞;郑勇凤;胡慧玲;傅超美*
通讯作者:傅超美*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中药与临床
影响因子:--
作者:卢君蓉;何瑶;傅超美;胡慧玲;王战国;刘芳
通讯作者:刘芳
基于体内分布及机体应答部位差异性的川木香煨制与归经趋向相关性研究
- 批准号:81473354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68.0万元
- 批准年份:2014
- 负责人:胡慧玲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