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机理与调控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批准号:
41201120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3.0 万元
负责人:
邱灵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D0108.经济地理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2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杨玉英、王君婷、申玉铭、曾春水、柳坤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在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际大都市主导产业和增长动力背景下,中国大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本项目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服务经济、城市经济等学科理论,依托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以及企业问卷和政府访谈的实地调查资料,以街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基于"测度辨识-演变过程-形成机理-调控模式"的研究框架,从时间维、空间维、结构维等视角,综合集成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与调控模式,并进行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理论总结,旨在为北京市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运行效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科学依据,并补充和丰富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体系、推动我国服务业地理学研究。
英文摘要
The world industry structure presents a general trend that the industry economy is transforming to service economy and producer services is becoming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metropolis. Under this background, Chinese metropolises are moving into service economy.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now a major driver of urb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Using large data sample of enterprises in Beijing, which was collected from basic unit census in 1996 and 2001 and economic census in 2004 and 2008,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ode of producer services'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emporal, spatial and structural aspec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 evolution proces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ode. Then the producer services' spatial structure in metropolis is summarized theoretically, basing on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 geography, urban geography, service economy, urban economy, and so on..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study lies in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structing producer services' spatial rationalized organization in Beijing city. Moreover, its theoretic significance is to supplement and enrich the research system of producer services' spatial structure in metropolis and make a useful attempt for constructing service geography in China.
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际大都市主导产业和增长动力背景下,中国大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本项目以北京市为案例区,依托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以及企业问卷调查资料,从时间维、空间维、结构维等视角研究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测度辨识、演变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基于就业人数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更为明显且呈现扩大趋势,功能区间发展差异贡献最大;街区尺度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和企业集中程度均存在时间波动性和行业异质性,控制企业规模的产业集聚普遍存在,但空间集聚程度普遍较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首都功能核心区是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近的集中区域;流通、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流通、商务和科技服务之间及信息与科技服务之间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②1996-2008年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单中心、双中心和多中心空间结构并存:生产性服务业由单中心到双中心,流通服务业单中心结构明显,信息服务业由单中心到双中心、再到多中心,金融服务业由“两主两副”多中心到单中心、再到“一主一副”双中心,商务服务业由单中心到“一主一副”双中心、再到单中心,科技服务业由“一主一副”双中心到“一主两副”多中心、到多中心、再到“一主两副”多中心。.③转型期市场与政府共同影响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首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达性、面对面接触需求、企业形象与品牌效应、配套设施与创新环境、企业发展空间、土地成本或租金价格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差异性对企业区位选择也存在明显影响;政府通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发展方针政策调整、城市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④西方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生成及演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发过程,北京则是转型期市场和政府双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组织与自发相互影响的过程,西方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但受到政府力量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具体区位决策时必须进行适当修正。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地理研究
影响因子:--
作者:高宜程;申玉铭;邱灵
通讯作者:邱灵
DOI:--
发表时间:2015
期刊:工业经济论坛
影响因子:--
作者:邱灵
通讯作者:邱灵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经济学家
影响因子:--
作者:邱灵
通讯作者:邱灵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经济纵横
影响因子:--
作者:邱灵
通讯作者:邱灵
DOI:--
发表时间:2015
期刊:地理科学进展
影响因子:--
作者:申玉铭;柳坤;邱灵
通讯作者:邱灵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