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N4在心房颤动肺静脉电位形成中作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81000082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负责人:
王新华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0204.心电活动异常与心律失常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李安龙、谭红伟、施海峰、周立、张献玲、姜伟峰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肺静脉电位是房颤发生与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产生机制仍不清楚。本项目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超极化环核苷酸门控通道4(HCN4)是房颤肺静脉电位形成的分子/电生理基础的假说。拟通过建立猪持续房颤模型,从细胞及整体水平上,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电生理学技术,研究HCN4在肺静脉电位形成中的机制。并利用RNAi技术,探讨特异性沉默HCN4对肺静脉电位形成及房颤发生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将促进对HCN4生物学功能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从而为更好的预防、治疗房颤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英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肺静脉电位是触发和维持心房颤动(房颤)的最主要因素,但肺静脉电位产生的机制不甚清楚。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CN4)是产生起搏电流的关键离子通道,本研究目的为评价HCN4在肺静脉电位产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实验猪分为5个干预组(转染HCN4 腺病毒载体组[Ad-HCN4]、空腺病毒载体组[Ad-GFP]、转染慢病毒组、空慢病毒载体组和单纯快速心房起搏组[RAP])和空白对照组,以观察房颤时HCN4通道表达、通道电流密度、肺静脉电位振幅和周长变化并评价特异性增强或抑制HCN4通道电流对肺静脉电位和房颤诱发的影响。.【结果】转染HCN4 腺病毒载体组(Ad-HCN4)、空腺病毒载体组(Ad-GFP)、转染慢病毒组、空慢病毒载体组和RAP 组:快速起搏6周房颤诱发率分别为90.9%、72.7%、18.2%、63.6%、90.0%, Ad-HCN4组房颤诱发比例显著高于转染慢病毒组。Ad-HCN4组肺静脉电位振幅显著高于转染慢病毒组,而肺静脉电位周长显著短于转染慢病毒组。各干预组肺静脉心肌细胞出现舒张期自动除极比例分别为(11/11、8/11、0/11、5/11、8/10),空白对照组为0/12,Ad-HCN4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慢病毒组。各干预组肺静脉HCN4电流密度(pA/pF):-4.07 ± 0.82、-3.10±0.55、-0.21±0.19、-2.34±0.73、-3.35±0.74, 空白对照组为-0.85±0.32, Ad-HCN4组、Ad-GFP组、空慢病毒载体组和RAP 组均高于空白对照和转染慢病毒组,转染慢病毒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Ad-HCN组、Ad-GFP组、空慢病毒载体组和RAP组HCN4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和转染慢病毒组。肺静脉心肌细胞形态改变比例在各干预组分别为8/11、5/11、1/11、5/11、 4/10,空白对照组为0/12,Ad-HCN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慢病毒组。.【结论】快速心房起搏猪房颤模型HCN4电流密度增加,特异性增强HCN4表达促进实验猪肺静脉细胞自动除极和房颤诱发,特异性沉默HCN4导致肺静脉细胞自动除极比例、房颤诱发率下降、肺静脉电位振幅下降、周长延长。提示HCN4可能是实验猪异常肺静脉电位形成和房颤发生的分子和电生理基础。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A novel GATA5 loss-of-function mutation underlies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一种新的 GATA5 功能丧失突变是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基础。
DOI:10.3892/ijmm.2012.1189
发表时间:2013
期刊:Int J Mol Med
影响因子:--
作者:Wang XH;Huang CX;Wang Q;Li RG;Xu YJ;Liu X;Fang WY;Yang YQ
通讯作者:Yang YQ
Mutational spectrum of the GATA5 gene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atrial fibrillation.
与家族性心房颤动相关的 GATA5 基因突变谱。
DOI:10.1016/j.ijcard.2012.03.132
发表时间:2012-05
期刊:Int J Cardiol
影响因子:--
作者:Liu X;Wang J;Wang XH;Wang Q;Tan HW;Zhang M;Shen FF;Jiang JQ;Fang WY
通讯作者:Fang WY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