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长城系与蓟县系沉积时代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17217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10.前寒武纪地质学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1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2-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华北中元古代地层沉积时代和地层格架的确立,是建立华北克拉通元古宙层型剖面的关键地质问题,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及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联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申请将采用自生独居石和磷钇矿原位微区(LA-ICPMS)U-Th-Pb定年方法,对长城系和蓟县系地层进行系统的定年工作,准确厘定中元古代地层的沉积时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华北中元古代裂解作用时限及其过程。同时,建立和完善独居石和磷钇矿的原位微区(LA-ICPMS)U-Th-Pb定年方法,使其广泛应用于沉积成岩时代的测定。

结项摘要

华北燕山地区的蓟县剖面是我国中—新元古代地层的标准剖面,中国地层委员会(2001)以此剖面为标准,将中—新元古界划分为长城系(1.8-1.6 Ga)、蓟县系(1.6-1.0 Ga)和青白口系(1.0-0.8 Ga)。近年来,华北古陆元古宙地层中的火山岩和侵入到地层中的岩墙、岩脉获得了大量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引发了对华北古陆的地质演化历史的思考及对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的重新划分。长城系是华北克拉通化之后的首次盖层沉积,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陆裂谷的裂解时间,其沉积年龄的确定将为中元古界层型标准剖面的建立及对华北古陆的演化提供详实的年龄依据。.我们对蓟县剖面和北京十三陵-西山剖面的中元古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工作,在长城系地层(常州沟、串岭沟、团山子和大红峪组)、蓟县系地层(铁岭组)及待建系下马岭组鉴别出碎屑独居石和(或)自生、热液磷钇矿。.独居石多呈浑圆状或次浑圆状包裹体产出于碎屑石英颗粒之中,显示碎屑成因,粒径通常为10-20微米。我们采用Camaca 1280 HR,对常州沟组中的独居石进行了小束斑U-Th-Pb同位素测试,获得年龄为1814~2500 Ma,其最年轻年龄1814±41Ma限定了常州沟组的最大沉积年龄。.磷钇矿大部分生长在锆石的边部及裂缝处,呈不规则形状,个别颗粒含有石英或长石的包裹体。磷钇矿的粒径多为1-5微米,极少部分大于10微米。形态学特征表明,上述磷钇矿为自生或热液成因。.我们对常州沟组砾岩和串岭沟组长石石英砂岩中的磷钇矿进行微区原位小束斑(<5μm)Pb-Pb年龄及元素含量测试工作。常州沟组的磷钇矿U含量很低,平均值为152 ppm,显示其为热液成因。年龄结果较为分散:1713 ~ 978 Ma,峰期年龄为1576± 10 Ma。由此表明,1713 ~ 978 Ma期间热液活动频繁,尤以1576 ± 10Ma热液活动最为剧烈。.串岭沟组磷钇矿具有高U特征,平均值为6586 ppm,显示其自生成因。年龄数据表明,磷钇矿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生长(1740 ~ 1608 Ma),其较老一组年龄的加权平均值1716 ± 3 Ma,代表了串岭沟组的沉积时代。从而表明常州沟组的沉积时代要老于1716Ma,即限定了长城系开始沉积的时代老于1716Ma。.该项工作成果表明,沉积自生磷钇矿定年方法是准确厘定沉积时代的重要手段,应广泛应用于沉积时代的测定。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疲劳极限小样本评估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艳斌;鲁连涛;张卫华;张继旺
  • 通讯作者:
    张继旺
地质样品Sr同位素激光原位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测定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艳斌;吴福元;谢烈文;杨进辉;杨岳衡
  • 通讯作者:
    杨岳衡
基于EPICS的颗粒传热实验测控系统应用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原子核物理评论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海声;刘聪;赵强;强成文;李龙;王飞;张艳斌;张雪荧
  • 通讯作者:
    张雪荧
脉冲中子源法测量铅基零功率反应堆Venus-Ⅱ次临界度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原子能科学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万波;罗皇达;马飞;陈亮;葛红林;张艳斌;张宏斌;骆鹏;鞠永芹;周琦;尹生贵;刘洋;史永谦;张雪荧
  • 通讯作者:
    张雪荧
朝鲜半岛西北部古元古代高温变质-深熔作用:宏观和微观岩石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磊;张艳斌;吴福元;李秋立;杨正赫;金正男;崔元正
  • 通讯作者:
    崔元正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张艳斌的其他基金

朝鲜半岛中部(狼林地块南缘)三叠纪碱性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 批准号:
    42372081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辽东半岛南部复州-大连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的精细年代学研究
  • 批准号:
    41573048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7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吉黑东部侏罗纪花岗岩成因与地壳增生
  • 批准号:
    40502010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2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