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化学通讯和生殖性状替换——以双斑锦蛇和白条锦蛇为例

批准号:
31071913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35.0 万元
负责人:
丁利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C0404.动物繁育与种群动态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程柯、王小荷、陈勤、宋晶、杨萍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之一,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蛇类是一个古老的极其特化的类群,而相关研究却较少。蛇类繁殖季节主要依赖化学感受系统进行种内交流。本研究基于蛇类的化学通讯,通过分析两个近缘种(白条锦蛇Elaphe dione和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繁殖季节信息素成分,分别观察来自异域分布区和重叠分布区内种间和种内的信息素行为反应,同时结合分子系统地理学和种群遗传学研究,推测二者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化过程,探讨近缘种的生殖性状替换(Reproductive Character Displacement)在物种形成和生殖隔离维持中的作用机制,深入探究物种形成的模式和动力,尤其是在以化学通讯为主进行配偶识别和物种识别的机制。
英文摘要
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之一,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我们通过对白条锦蛇和双斑锦蛇两个蛇类近缘种的分子系统需研究,发现二者间存在线粒体的基因渗透。线粒体基因ND4片段构建的系统树显示两个物种的个体分为两个支系,一支全部由双斑锦蛇构成的主支和一个有双斑锦蛇和白条锦蛇聚在一起的主支。此结果提示两种蛇复杂的演化史,吸引我们对其更加深入研究,推测二者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化过程,探讨近缘种的生殖性状替换(Reproductive Character Displacement)在物种形成和生殖隔离维持中的作用机制,深入探究物种形成的模式和动力,尤其是在以化学通讯为主进行配偶识别和物种识别的机制。.脊椎动物眼睛的功能依赖于其绝对的大小,可能是为了动物适应特殊的活动需要。我们对49属66种游蛇科蛇类的眼睛大小进行测量,在比较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各自的生态型后发现,游蛇科蛇类的眼睛大小和生态性密切相关,而与系统发育关系无显著相关。.蝮蛇是迄今所知的能够有效感知并利用红外信息的类群之一,其红外感知的物质基础是位于蛇眼和吻端之间面颊部的窝状器官——颊窝,以及其后级的神经系统。为了探究蝮蛇视觉和红外觉两个感受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其颊窝和眼进行不同条件的遮蔽,观察并通过录像记录在不同感官屏蔽条件下的短尾蝮捕食行为。结果表明同侧的红外和视觉信息对目标识别与定位并非独立起效,同侧红外局和视觉可能有加成的作用,而对侧的两个感觉器官则存在相互抑制的作用。这可能使蝮蛇在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消减捕食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干扰,最大程度的提到对猎物的识别和定位成功率。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Eye size variation reflects habitat and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in colubrid snakes
眼睛大小的变化反映了游蛇的栖息地和日常活动模式
DOI:10.1002/jmor.20028
发表时间:2012-08-01
期刊:JOURNAL OF MORPHOLOGY
影响因子:1.5
作者:Liu, Yang;Ding, Li;Tang, Yezhong
通讯作者:Tang, Yezhong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动物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孙晓煜;雷隽;丁利
通讯作者:丁利
Reduced performance of prey targeting in pit vipers with contralaterally occluded infrared and visual senses.
对侧红外线和视觉被遮挡的坑毒蛇的猎物瞄准性能降低
DOI:10.1371/journal.pone.0034989
发表时间:2012
期刊:PloS one
影响因子:3.7
作者:Chen Q;Deng H;Brauth SE;Ding L;Tang Y
通讯作者:Tang Y
银环蛇-马来环蛇复合体的分类学和系统地理学研究
- 批准号:--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54万元
- 批准年份:2022
- 负责人:丁利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