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金基金详情
可突破胚胎期免疫耐受的双调控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结题报告
批准号:
31172167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62.0 万元
负责人:
赵亚
学科分类:
C0408.实验动物学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李英辉、吕欣、钱红、黄豫晓、梁姣、马玉、兰海云、张建敏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HBV感染仍然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由于缺乏理想的小动物模型,有关HBV感染与致病机制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HBV小鼠模型,特别是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一直是HBV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最大缺点是小鼠对HBV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其肝脏不能产生类似人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变化。如何建立可突破胚胎期免疫耐受的HBV转基因小鼠模型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拟联合Tet四环素调控系统和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建立可突破胚胎期免疫耐受的双调控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该小鼠只有在dox诱导时,HBV基因才能在Tet和Cre系统的双重调控下在肝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诱发宿主产生针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和相应的免疫病理变化。这种新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有望为HBV的致病机制,以及HBV感染后宿主免疫反应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平台和思路。
英文摘要
HBV感染仍然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由于缺乏理想的小动物模型,有关HBV感染与致病机制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HBV小鼠模型,特别是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一直是HBV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最大缺点是小鼠对HBV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其肝脏不能产生类似人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变化。因此,本研究拟联合Tet四环素调控系统和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建立可突破胚胎期免疫耐受的双调控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本课题首先需要制备带GFP报告基因的HBVTg转基因小鼠,再将该小鼠与rTALAP-1/LC-1双转基因小鼠杂交制备rTALAP-1/LC-1/HBVTg三转基因小鼠,然后检测其肝脏HBV基因的表达状况。研究结果发现rTALAP-1/LC-1/HBVTg三转基因小鼠经Dox诱导后,利用小鼠活体成像技术,仅在其肝脏检测到Luc报告基因的表达,提示Cre重组酶在小鼠肝脏特异性表达的靶向性良好,但在其肝脏未能成功诱导GFP报告基因与HBV基因的表达。分析原因可能与IRES间隔序列的影响,以及GFP报告基因本身的特异性较差有关。因此,课题组决定采用替代方案继续完成既定研究任务。首先,在新的HBVTg转基因小鼠构建中将HBV基因下游原有的GFP报告基因替换为Luc报告基因,并去除二者之间原有的IRES间隔序列,使HBV基因与Luc报告基因直接融合表达;其次,重新构建以LacZ为报告基因,而且受四环素调控系统控制的可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小鼠PBI3C。截至目前,在替代方案中重新制备的rTALAP-1/PBI3C/HBVTg三转基因小鼠经Dox诱导后仍未能成功诱导HBV基因的表达。分析原因可能与我们获得的HBVTg F0代小鼠数量偏少有关,未能筛选到符合实验要求的转基因小鼠;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构建三转基因小鼠的程序步骤太过复杂,使得靶基因的调控效率大幅降低所致。下一步,课题组拟制备更多的HBVTg F0代小鼠,然后按照前述实验方法进一步确定联合应用四环素调控系统和Cre/LoxP调控系统制备双调控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可行性,务必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此项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截至目前,课题组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6
期刊:临床肝胆病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梁姣;刘学武;李英辉;赵亚
通讯作者:赵亚
PADI2通过调控脂肪组织促炎激活加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PDL1调控神经元与脑部浸润CTL细胞相互作用对脑型疟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血管内皮细胞过表达PD-L配体上调CTL细胞PD-1抑制信号对脑型疟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性作用研究
联合应用Tet-on和Cre系统制备可突破免疫耐受的可调控型HBsAg转基因小鼠模型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