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Rs介导的炎症活化机制在胆道并发症形成中的作用及TanⅡA的干预机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81072956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33.0 万元
负责人:
史永照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3302.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李炜、张家裕、齐艳艳、饶亚敏、张隆、沈芸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胆道并发症(BC)是肝移植后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发BC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脏中的Toll样受体(TLRs)通过门静脉接触大量病原体成分,通过信号活化广泛参与肝脏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在建立冷缺血保存后同系大鼠肝移植BC模型的基础上,着眼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肝移植后BC的分子基础,着重研究肝细胞及胆管细胞LPS活化TLRs通路后TNF等炎症因子、粘附分子胆汁酸受体(FXR)、氧甾醇受体(LXR)表达以及胆汁分泌、酶谱的变化,探讨丹参酮干预胆管细胞TLRs的表达和通路活化的作用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已建立的长时间冷缺血保存供肝后同基因大鼠肝移植产生BC实验模型,探讨丹参酮等对肝细胞和胆管细胞TLRs信号通路的活化的干预作用以及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胆汁的分泌、酶谱变化与BC产生的关系,有利于认识BC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临床胆道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实验数据。
英文摘要
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 BC)是以胆道系统的炎症、胆道狭窄及梗阻后严重影响肝脏功能的病征,也是肝移植后除移植排斥外严重危害肝移植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发BC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着眼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肝移植后BC的分子基础,着重研究了肝细胞及胆管细胞LPS活化TLRs通路后TNF等炎症因子、粘附分子、胆汁酸受体(FXR)、氧甾醇受体(LXR)表达以及胆汁分泌、酶谱的变化,发现丹参酮干预可降低肝脏细胞和胆管细胞TLRs特别是TLR4的表达,并抑制通路活化表达的IL-1、TNF以及VEGF等分子;采用肝脏70%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发现丹参酮体内应用后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细胞和胆管组织细胞TLR4的表达,显著抑制胆管组织IL-1、TNF-a、IL-6、VEGF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但对FXR (胆汁酸受体)、LXR (氧甾醇受体)的表达无明显作用。进一步采用已建立的长时间冷缺血保存供肝后同种大鼠肝移植模型研究丹参酮对肝脏移植后的肝脏和胆道功能及胆道并发症的产生,结果发现,供肝4℃UW液中冷缺血保存24小时后进行同种肝脏移植,50%的肝脏移植大鼠在3天后出现移植肝无功能而死亡;而供肝UW液中(含0.5mg/ml丹参酮)冷缺血保存24小时后进行肝脏移植,移植后每天给药(丹参酮20mg/kg)给药后,20%的肝脏移植大鼠在3天后出现移植肝无功能而死亡,提示丹参酮可保护供肝的冷缺血移植再灌注后的损伤作用,降低供肝移植后的肝脏无功能导致的死亡率;丹参酮处理后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碱性磷酸酶(ALP)均明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脏IL-1、IL-6 mRNA等的表达也明显降低,而FXR (胆汁酸受体)、LXR (氧甾醇受体)的表达明显升高。观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发现对照组受体术后4周存活率为20%(4/20),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45%;而丹参酮处理组受体术后4周存活率为45%(9/20),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5% (5/20)。该结果提示丹参酮体可有效发挥保护肝脏移植后的胆道损伤及胆道并发症的产生。上述结果为临床胆道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实验数据。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影响因子:--
作者:梅怡;史永照;冯雯;殷庆章;李方明
通讯作者:李方明
DOI:--
发表时间:2011
期刊: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齐艳艳;史永照;梅怡;冯雯;陈腾;唐剑敏
通讯作者:唐剑敏
DOI:10.2741/461
发表时间:2012
期刊:Frontiers in bioscience
影响因子:--
作者:Yan-yan Qi;L. Xiao;Lu-ding Zhang;Sh Song;Y. Mei;Teng Chen;Jian-ming Tang;Fang Liu;Guoshan Ding;Yong-zhao Shi;Quanxing Wang
通讯作者:Yan-yan Qi;L. Xiao;Lu-ding Zhang;Sh Song;Y. Mei;Teng Chen;Jian-ming Tang;Fang Liu;Guoshan Ding;Yong-zhao Shi;Quanxing Wang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