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K介导的内皮祖细胞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30973253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负责人:
杜红俊
学科分类:
H1305.视网膜、脉络膜及玻璃体相关疾病
结题年份:
2012
批准年份:
2009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惠延年、张鹏、杨秀梅、韩小霞、朱洁、郭长梅、张晓光、林铁柱、吕葆真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由于对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中血管发生环节了解较少,临床上对RNV相关疾病的治疗仍不满意。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已被证实是参与RNV血管发生的主要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其它组织可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基质衍生因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下游分子影响EPC的动员、归巢和粘附等,但具体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其在视网膜中作用也属未知。我们推测ILK在RNV的血管发生中可能具有同样调节作用。研究从EPC和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入手,用细胞共培养、ILK表达缺失等方法,探讨缺氧诱导ILK表达、ILK调节下游分子并进而影响EPC参与RNV血管发生的环节和机制;在RNV动物模型观察玻璃体内注射ILK抑制剂或ILKsiRNA腺病毒载体对RNV形成和EPC参与RNV的影响。最终证实ILK及其介导的EPC在RNV血管发生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最终阐明RNV血管发生的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英文摘要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是许多致盲性眼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共同病理变化。RNV的形成包括了血管形成和血管发生两个过程。关于血管形成的研究已经证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为血管形成中的关键分子,针对VEGF的抗体也显示了对RN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对RNV形成中血管发生环节了解较少,临床上对RNV相关疾病的治疗仍不满意。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已被证实是参与RNV血管发生的主要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其它组织可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基质衍生因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下游分子影响EPC的动员、归巢和粘附等,但具体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其在视网膜中作用也属未知。我们推测ILK在RNV的血管发生中可能具有同样调节作用。本研究从EPC和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入手,用细胞共培养、ILK表达缺失等方法,探讨缺氧诱导视网膜组织中ILK表达、ILK调节下游分子并进而影响EPC参与RNV血管发生的机制。在RNV动物模型上观察玻璃体内注射ILKsiRNA腺病毒载体和抑制JNK1对RNV生成的影响。课题按照原计划较好地完成研究计划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进展:1缺氧可以引起视网膜细胞中ILK表达增加;2 ILK是视网膜细胞缺氧后处于上游的效应分子和关键分子;3 ILK对EPC的增生、移行的有明显促进作用,对管腔形成无明显作用;4 OIR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ILK表达增加,并且有EPC的参与;5 抑制ILK或JNK1后对OIR模型中RNV形成和ILK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6 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对糖尿病性视网膜新生血管中ILK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而治疗组和对照组VEGF、HIF-1蛋白差别显著。提示Avastin主要是通过抑制VEGF的作用,而对ILK的作用较小。本研究证实了ILK及其介导的EPC以及JNK1在RNV血管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抑制其作用可以明显抑制RNV的形成。研究结果为最终阐明RNV血管发生的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10.1007/s00592-010-0216-2
发表时间:2013-04
期刊:Acta Diabetologica
影响因子:3.8
作者:Jing-Bo Wang,Yan-Jun Zhang,Yan Zhang,Juan Guan, Li
通讯作者:Jing-Bo Wang,Yan-Jun Zhang,Yan Zhang,Juan Guan, Li
氧化磷脂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