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知识异质性、学习场多元性与技术创新:三个产业空间的案例研究
批准号:
41501138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负责人:
吕可文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D0108.经济地理
结题年份:
2018
批准年份:
2015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赵宏波、李亚婷、潘少奇、胡志强、段小微、华明芳、蔡媛媛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针对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忽视了技术知识异质性对学习创新的影响这一学术问题,课题把技术/知识异质性(用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表征)纳入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构建起以学习场理论(learning field theory)为核心,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和知识基础(knowledge bases)/技术体制(technologial regimes)理论为基础,以关键行为主体、空间/尺度、关系/机制为主要分析维度的分析框架,以期解释空间化的学习创新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场与知识创造的关系把不同技术体制/知识基础与场域多元性有机联系起来,构建起基于不同技术体制/知识基础的学习场理论,从理论上探讨基于不同技术体制/知识基础学习创新活动的机制与地理模式,并通过三个产业空间的案例研究,进一步对建构的分析框架与基于不同技术体制/知识基础的学习场理论进行案例与经验诠释,以推动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的深化。
英文摘要
Focus on the academic problem that the spatial innovation theory ignored the influence of heterogeneity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on innovation,the project brings the heterogeneity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represented by technological regimes/knowledge bases)into spatial innovation theory,construct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which focus on learning field theory, based on field theory and knowledge bases/technological regimes theory,and using key actors, space/scale and relation/mechanism as the main analysis dimension,expects to explain the spatial innovation activities.On this basis, the project organically links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knowledge bases with multivariate learning fields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elds and knowledge creation,builds learning field theory based o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knowledge bases,theoretically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and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earning innov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knowledge bases,through case studies on three industrial space,further explains and validate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learning field theory based o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knowledge bases,thus promoting spatial innovation theory deepened and improved.
创新不仅呈现出空间集聚与空间异质性,还具有较强的产业异质性,研究整合空间和产业异质性,从知识流动溢出的角度,结合学习场理论,利用中国分省区的研发、专利等宏观数据及河南超硬材和钧瓷文化产业区的微观企业问卷与访谈数据,研究了区域创新的空间异质性和产业异质性。首先,理论上,研究认为空间集聚和地理临近虽然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特征和机制,但区域创新还受产业的知识基础影响,不同的产业知识基础,其创新的特征、过程机制和组织模式差异明显。基于此,利用学习场理论,把体现产业异质性的知识基础(综合型、分析型与符号型知识)纳入到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中,构建基于知识基础的学习场类型:创意型学习场、根植型学习场、科学型学习场和混合型学习场。其次,实证上,创新与知识溢出呈现空间集聚及异质性规律。我国区域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呈现出自西向东跳跃式阶梯分布的特征。并且,区域间存在明显的空间知识溢出,空间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具有由东向西递减的规律,但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差距具有缩小趋势。第三,产业案例上,区域创新还呈现出产业异质性的规律。超硬材料产业的区域创新符合科学型学习场的特征,行业的发展与创新较强的依赖于科学原理知识,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进步是推动世界和我国超硬材料行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金刚石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力量的作用明显。郑州超硬材料产业园的技术创新依赖于正式研发和技术进步的学习机制,大学、科研机构等技术极以及行业科学家在创新中作用较大,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创新网络具有多尺度的特征。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创新兼具符号型学习场与根植性学习场的特征。钧瓷产业的学习创新依赖于经验诀窍、文化符号知识,干中学、互动中学的机制明显,亲缘、学缘及业缘等社会关系网络在其知识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空间组织模式上,地方生产现场、基于地理临近的地方社会场和地方关系网络是其知识溢出与互动创新的重要载体,创新过程的地方化特征明显。研究把知识基础纳入空间化创新理论,有利于构建精细的区域学习创新理论,并为制定弹性的区域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6
期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影响因子:--
作者:蔡媛媛;吕可文
通讯作者:吕可文
DOI:--
发表时间:2017
期刊:经济经纬
影响因子:--
作者:赵建吉;吕可文;田光辉;苗长虹
通讯作者:苗长虹
DOI:--
发表时间:2017
期刊:区域经济评论
影响因子:--
作者:吕可文;李晓飞;赵黎晨
通讯作者:赵黎晨
DOI:--
发表时间:2018
期刊:软科学
影响因子:--
作者:李晓飞;赵黎晨;候璠;吕可文
通讯作者:吕可文
DOI:--
发表时间:2018
期刊:地理研究
影响因子:--
作者:吕可文;苗长虹;王静;丁欢
通讯作者:丁欢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