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束—本底等离子体系统中离子波动模式的实验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1157518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A2901.等离子体基本过程与特性
  • 结题年份:
    2019
  • 批准年份:
    2015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6-01-01 至2019-12-31

项目摘要

Collective waves and instabilities in ion-beam-plasma systems are a kind of typical basic research topic which is not only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plasma physics but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s such as fusion plasmas, space plasmas, and low-temperature plasma technologies. The experimental excitations of the beam instability and ion modes in such systems in the absence of magnetic field have thus far been carried ou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ion beams without the results opposite to the beam. In magnetized plasmas, the experiments on electrostatic ion cyclotron wave (EICW) were all conducted in Q-machines with long thin plasma columns, where the transverse (perpendicular to magnetic field) dimension for the wave propagation was very limited and the excitation of the waves was all via conventional axial current. Aimed at these problems and based on our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unusual propagation of ion acoustic waves along and against the direction of the ion beam, the proposed project will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in the excit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ion modes along and against the beam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beam ions in a double plasma device, and study the excitation mechanism an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ICW in a steady magnetic mirror device (with large transverse dimension for wave propagation) using unconventional excitation scheme (driven transversely by applied signals).
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的集体波动和不稳定性问题是一类典型的基础研究课题,对此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在聚变等离子体、空间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领域具有现实意义。该系统中在无磁场情况下有关束不稳定性和离子波动模式激发的实验研究均沿顺流(离子束运动)方向,尚无逆流方向的结果,在有磁场情况下有关静电离子回旋波(EICW)的实验研究均在细长的Q-machine中进行,波沿横向(垂直磁场方向)的传播区域极小,激发方式均采用常规的轴向电流驱动。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题组近期有关离子束上下游(逆流和顺流方向)离子声波传播出现反常现象的预研实验,本项目拟在双等离子体装置中开展逆流和顺流方向离子波动模式的激发、传播和与束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在稳态磁镜装置(大横向传播区域)中开展EICW的传播特性和非常规激发(外加信号横向驱动)机制的研究。

结项摘要

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的波和不稳定性是人们广泛关注的基础研究课题,以往的实验对顺流方向的本征模有所研究,但对可能出现的“赝波”以及逆流方向的波动均未研究。垂直磁场方向传播的静电离子回旋波是一类有重要应用的本征模,过去这方面的实验大多是研究电流驱动的不稳定性,对波的外部激发及脉冲传播研究甚少。本项目开展了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顺流和逆流方向“赝波”和本征模的同时激发、传播、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磁化等离子体中脉冲和连续的静电离子回旋波的激发和传播等研究,取得如下重要结果:..1、在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使用ramp驱动电压,可同时激发并辨别出赝波(迸发离子)信号和本征模信号。在顺流方向同时激发出赝波和快、慢波以及本底离子声波,其中赝波有两种:在离子束马赫数较高情况下观察到起源于本底离子的赝波,而在马赫数较低情况下则观察到起源于束离子的赝波。在逆流方向发现只存在起源于本底离子的赝波和本底离子声波。..2、通过调节驱动信号的上升时间或幅度,可控制迸发离子(赝波)信号的速度,使之接近本征模信号的传播速度,在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的上下游均观察到迸发离子与本征模的相互作用。..3、在微波ECR放电产生的发散型等离子体中,采用相同方法激发离子波动,没有观察到任何赝波信号。..4、在磁化等离子体中,使用外部驱动方式成功激发出脉冲和连续的静电离子回旋波并观察到波形演化。实验获得的脉冲和连续波传播速度对磁场的依赖关系只在较小的磁场范围内与理论模型给出的群速度和相速度符合,在较强磁场下实验与理论结果有很大出入,提示需进一步探究。.. 赝波的激发和辨别以及迸发离子与本征模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了直接观察波-粒子相互作用过程的一种可能途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静电离子回旋波的脉冲激发和传播是以往未曾研究的新内容,是研究非线性波的基础,具有重要基础研究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Observation of multi-mode ion waves in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plasma
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中多模离子波的观测
  • DOI:
    10.1063/1.5096241
  • 发表时间:
    2019-08
  • 期刊:
    Physics of Plasmas
  • 影响因子:
    2.2
  • 作者:
    Bo-long Zhu;Kai-yang Yi;K. Yang;W. Ke;J. X. Ma;X. D. Zhu
  • 通讯作者:
    X. D. Zhu
Upstream ion wave excitation in an ion-beam–plasma system
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的上游离子波激发
  • DOI:
    10.1088/1674-1056/27/5/05520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Chin. Phys. B
  • 影响因子:
    --
  • 作者:
    Kai-Yang Yi;Jin-Xiu Ma;Zi-An Wei;Zheng-Yuan Li
  • 通讯作者:
    Zheng-Yuan L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lasma sheaths in magnetic mirror and cusp configurations
磁镜和尖点配置中等离子体鞘层的实验研究
  • DOI:
    10.1088/1402-4896/aa8c98
  • 发表时间:
    2017-10
  • 期刊:
    Physica Scripta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Jiang Zhengqi;Wei Zi-an;Ma J. X.
  • 通讯作者:
    Ma J. X.
Co-excitation of normal modes and burst ion signal in an ion-beam-plasma system
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简正模式和突发离子信号的共激发
  • DOI:
    10.1063/1.4966637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Phys. Plasma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Fei Wu;J. X. Ma;Zi-an Wei;Kai-yang Yi;Ting-ting Wang
  • 通讯作者:
    Ting-ting Wang
Observation of double pseudowaves in an ion-beam-plasma system
离子束等离子体系统中双赝波的观测
  • DOI:
    10.1088/1674-1056/27/8/08520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Chinese Physics B
  • 影响因子:
    1.7
  • 作者:
    Wei Zi-An;Ma Jin-Xiu;Yi Kai-Yang
  • 通讯作者:
    Yi Kai-Y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等离子体扩散流中金属平板上下游的鞘层结构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郑尧邦;马锦秀;李毅人;李卫
  • 通讯作者:
    李卫
尘埃等离子体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物理,35 (3),244-250,(2006)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锦秀
  • 通讯作者:
    马锦秀
稳态装置中的尘埃等离子体状态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小平;郑坚;马锦秀;刘万东;庄革;谢锦林;王从容;俞昌旋
  • 通讯作者:
    俞昌旋
等离子体中热阴极鞘层的结构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道泳;马锦秀;李毅人;张文贵
  • 通讯作者:
    张文贵
相对论激光在Maxwell分布等离子体中的高次谐波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强激光与粒子束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阳芳;马锦秀
  • 通讯作者:
    马锦秀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马锦秀的其他基金

电子束-本底等离子体系统中的几个基础问题研究
  • 批准号:
    12375202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3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垂直磁场方向的准静电离子波动模式的激发和传播实验研究
  • 批准号:
    11975229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65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磁化等离子体的边界层结构与边界电场
  • 批准号:
    11175177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流动等离子体中金属平板和栅网附近鞘和预鞘结构
  • 批准号:
    10875121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双等离子体装置中非线性波动的激发机制和传播特性研究
  • 批准号:
    10475075
  • 批准年份:
    2004
  •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非均匀碰撞等离子体中尘埃离子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
  • 批准号:
    10175064
  • 批准年份:
    2001
  • 资助金额:
    2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带电尘埃在等离子体中的集体效应
  • 批准号:
    19875051
  • 批准年份:
    1998
  • 资助金额:
    7.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尘埃等离子体中的若干非线性问题研究
  • 批准号:
    19575043
  • 批准年份:
    1995
  • 资助金额:
    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