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导致子宫颈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的研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81101974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2.0 万元
负责人:
江静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1802.肿瘤发生
结题年份:
2014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吴燕菁、黄向华、赵昕、李建业、赵金钗、师园园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子宫颈癌的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已被确定是子宫颈癌的致病因素。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可使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子宫颈癌中有EMT指标的改变,但这些变化与HPV癌基因的关系尚未明了。本研究目的:探讨HPV E6/E7基因如何引起子宫颈细胞EMT,使细胞侵袭性增加,导致子宫颈癌的发生。主要内容:①明确子宫颈癌细胞系中EMT与HPV16、18 E6/E7的关系;②通过siRNA干扰子宫颈癌细胞系E6/E7基因,同时转染E6/E7于子宫颈上皮细胞,另取小鼠模型注射siRNA干扰E6/E7,检测处理前后人细胞系和动物标本中钙粘蛋白等EMT指标的变化;③取人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病灶,检测E6/E7和EMT状况。通过以上研究有望揭示EMT在子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及E6/E7通过EMT导致子宫颈细胞恶变的机理,为阻断子宫颈癌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英文摘要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已被确定是子宫颈癌的致病因素,尤以HPV16和18型最常见,与99.7%的子宫颈癌相关,E6和E7基因是HPV主要的癌基因。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可使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子宫颈癌中有EMT指标的改变,但这些变化与HPV癌基因的关系尚未明了。本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分析子宫颈细胞中HPV16、18 E6/E7与EMT的关系。主要内容:①取子宫颈癌细胞系进行体外培养,与原代培养的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比较,发现子宫颈癌细胞中上皮指标E-cadherin均低表达,而间充质指标N-cadherin均高表达;②设计、合成并转染miRNA干扰子宫颈癌细胞系的HPV16、18 E6/E7基因,同时转染HPV16 E6E7于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干扰后的子宫颈癌细胞E-cadherin表达明显升高,N-cadherin明显降低,同时Wnt1和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TGF-β1 、TβRII 和Smad4也明显降低,而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转染HPV16 E6E7后E-cadherin和β-catenin明显下降,N-cadherin明显增高;③宫颈癌荷瘤小鼠注射干扰HPV16 E6/E7的miRNA后,肿瘤重量明显减轻,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N-cadherin表达降低,Wnt1、β-catenin、TGF-β1 和Smad4也明显降低;④取人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组织标本检测发现,随子宫颈病变加重,上皮指标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逐渐减少,而间充质指标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逐渐增多(P<0.05),且HPV16、18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与N-cadher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呈正相关。通过以上研究证明了HPV E6/E7基因可以通过EMT导致子宫颈细胞恶变,干扰E6/E7基因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并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和TGF-β/smad信号通路使EMT过程发生逆转,有望成为子宫颈癌的一种基因治疗手段。.本研究完成了课题任务内容,现已发表综述1篇,中文论著1篇,另有1篇英文论著正在投稿中,1篇英文论著正在撰写中。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影响因子:--
作者:江静;邓齐;马营营;赵昕;刘淳
通讯作者:刘淳
DOI: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2.07.021
发表时间:2012-07
期刊:中华妇产科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李昕凌;江静;卢士燕;王振海
通讯作者:王振海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