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金基金详情
区域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41001074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18.0 万元
负责人:
张莉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D0108.经济地理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赵元正、徐旳、刘少丽、赵孟孟、曾夕真、马颖忆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本项目拟从区内联系和区外联系两个方面界定区域可达性的概念和内涵,集成时间可达性的度量模型,构建一套适用于区域尺度的,以公路、铁路构成的陆路交通网为基础的空间全覆盖的区域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从可达性空间分析的角度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扩散、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吸引范围和一日交流圈。创建一种矢量/栅格一体化的区域可达性的计算模型与实现算法,充分考虑道路的开放、封闭、阻隔、互通、互连等道路类型和互通性。基于GIS平台开发专门用于可达性空间分析的信息系统,实现可达性的动态演示和多情景模拟,为可达性的空间分析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定量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区域,对其可达性进行空间分析,探讨其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用可达性空间分析技术对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空间结构理论和中心地理论进行计算机模拟,进一步认识这些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内在联系。
英文摘要
本项目构建了适用于区域尺度的,以公路、铁路构成的陆路交通网为基础,充分考虑各种道路的类型和连通性,考虑区内联系和区外联系的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扩散、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吸引范围和一日交流圈。创建可达性计算模型与实现算法,基于GIS平台开发可达性空间分析信息系统。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区域,对其可达性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用可达性空间分析技术对点—轴系统、中心地体系和双核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1)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分为:通过一些制图方法或软件进行可达性结果的空间表达;利用通用GIS软件进行可达性的计算及可达性结果的空间表达和分析;基于GIS平台开发可达性分析模块。.(2)解析了区域可达性的内涵。以陆路交通网作为区内外联系的基础,以城镇节点通过陆路交通网到达目标点的难易程度来度量区内可达性,以到达区内海港、航空港、火车站、对外公路互通口的难易程度来度量区外可达性,并通过设置区内和区外可达性的权重来综合衡量城镇节点的区域可达性。.(3)构建了区域可达性的计算模型。包括基于时间距离的区域可达性度量模型(最短通行时间评价模型和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模型)和基于交通路网的节点的时间距离衰减扩散模型(指数扩散方式和线性扩散方式)。.(4)设计了最小种子算法。用来计算区域内所有点以最短时间到达任意一个目标点所花费的时间和所经过的路径。充分考虑了道路的开放、封闭、阻隔、互通、互连等道路类型和互通性,解决了ARCGIS软件计算可达性时的正八边形问题。.(5)构建了可达性空间分析信息系统。基于MapX与Delphi开发可达性空间分析信息系统,提供了基于实际路网的,考虑了水面、山体等阻抗系数的线性和指数方式的因子可达性计算功能。开发了通过读取ARCGIS矢量图层并调用COM控件进行可达性计算的ARCGIS的DLL插件。.(6)进行了区域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区域,以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为支撑,从空间可达性、空间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吸引范围与一日交流圈几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7)基于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进行模拟。用区域可达性空间分析技术对点—轴系统、中心地系统和双核空间结构模式进行模拟,探讨不同理论形成的区域背景以及同中心地理论的关系。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地理科学
影响因子:--
作者:张莉;陆玉麒
通讯作者:陆玉麒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地理科学进展
影响因子:--
作者:马颖忆;陆玉麒;张莉
通讯作者:张莉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作者:柯文前;陆玉麒;俞肇元;王晗;马颖忆
通讯作者:马颖忆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体系的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
  • 批准号:
    41571120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0.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5
  • 负责人:
    张莉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