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

批准号:
41171100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34.0 万元
负责人:
吴松弟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D0108.经济地理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翁谨、李丹、樊如森、方书生、陈为忠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在当前中国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重新更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格局演化理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1842-1949年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近代中国,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格局,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本课题综合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经济学的理论与模型建构和历史地理学的历史资料分析三家之长,以港口-腹地为视角,首先复原近代中国的港口腹地范围即港口空间格局,接下来从近代中国区域产业经济集聚与扩散,以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这两个层面展开研究,重新定量评估近代中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区域差异,揭示中国沿海、沿江主要经济区的形成过程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描绘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进。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寻求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和港口区域空间演化模型的建构上实现新的突破。
英文摘要
我国当前的经济地理格局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近年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我国的国情与长期历史的角度出发,重新更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事实和空间格局演化进程及其理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实证与理论问题之一。1842-1949年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近代中国,在市场开放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地理格局,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实证与理论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与数据积累,尤其是近代旧海关文献数据与地方经济调查统计,本课题首先从港口—腹地与产业分布的两个层面,探讨第一次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初步提炼了通用型的港口—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其次,通过关注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来度量近代中国经济的成长;通过估算近代中国经济成长的区域过程,来观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演变方向与趋势;港口—腹地与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脉络,尤其是区域性的人口流动集聚与城镇体系;三次产业(尤其是第三第二产业部分)的发展、地域差异与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形成;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其中的演进机制。..课题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历史资料分析、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经济学的理论与数理模式,以港口-腹地为视角与切入点,首先复原了近代中国的港口腹地范围,即港口空间格局,获得一份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概貌;接下来从近代中国区域的各类产业经济的集聚与扩散,以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这两个层面展开研究,重新定量评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区域差异,揭示中国沿海、沿江各主要经济区的形成过程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最后,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寻求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和港口区域空间演化模式。课题首次比较系统地采用旧海关与地方调查数据,相对完整地理解与呈现了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演化,并初步揭示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弥补了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近代时段的缺失,有助于构成一份完整的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谱系,为当下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份比较细致完整的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与演化模式。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上海经济研究
影响因子:--
作者:方书生
通讯作者:方书生
DOI:--
发表时间:2011
期刊: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影响因子:--
作者:陈为忠
通讯作者:陈为忠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历史地理
影响因子:--
作者:陈为忠 吴松弟
通讯作者:陈为忠 吴松弟
DOI:--
发表时间:2013
期刊:安徽史学
影响因子:--
作者:方书生
通讯作者:方书生
DOI:--
发表时间:2015
期刊:史学集刊
影响因子:--
作者:吴松弟
通讯作者:吴松弟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