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建立病理性瘢痕患者临床预测评估模型的研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81171822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5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H1703.创面愈合与瘢痕
- 结题年份:2015
- 批准年份:2011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2-01-01 至2015-12-31
- 项目参与者:肖海涛; 彭谨; 陈俊杰; 许学文; 刘勇; 张薇;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病理性瘢痕是整形外科研究的热点,如何早期发现具有瘢痕增生高危倾向的患者并进行有效干预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本课题将代谢组学与临床前瞻性队列研究相结合,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术测定病理性瘢痕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的体液小分子代谢产物,绘制全代谢指纹图谱。进而综合运用PCA、PLS-DA等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从整体上识别患者代谢产物的表达轮廓差异,探索代谢物表型变化与干预措施、临床结局之间的联系,建立病理性瘢痕临床预测评估模型,对术后结局进行预测,评估最优干预方案,探索新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构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病理性瘢痕研究平台和模式。
结项摘要
背景:病理性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中发生异常引起的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大量产生和沉积,真皮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针对单一或少许基因、蛋白质的一元论或线性研究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病理性瘢痕。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中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生物体系变化的最终产物,反映了生物内部发生的代谢反应,能更全面、更直接反映生物体系的病理生理状态。.主要研究内容:一、对瘢痕疙瘩患者和扁平瘢痕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患者空腹血清、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使用1H NMR技术检测其代谢产物,通过模式识别技术建立样本间的分组模型并观察样本的分离\聚集趋势,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单维统计验证,与同时采集的血清生化检查进行对比,探索瘢痕疙瘩的代谢机制。二、建立增生性瘢痕兔耳模型,收集动物血清、瘢痕组织、正常皮肤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三、纳入增生性瘢痕和扁平瘢痕患者进行研究,收集临床资料,采集血清、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四、应用1H NMR技术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患者进行代谢组学对照研究。五、应用GC-TOF MS技术对增生性瘢痕和扁平瘢痕患者间、瘢痕疙瘩和扁平患者间以及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间的差异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及意义:一、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生物体代谢物浓度进行检测,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物体液和组织进行定性、定量和分类分析,可以研究完整的生物体代谢轮廓,从中得到不同病理生理状态的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途径。二、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蛋白质代谢紊乱、脂代谢异常和能量代谢异常等有关。三、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及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增生可能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炎症相关介质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脂代谢异常、酪氨酸代谢异常等代谢途径有关。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两组间的差异可能与氨基酸代谢异常、能量代谢异常及苯丙氨酸代谢异常等相关。五、GC-TOF MS检测分析所得的差异代谢物数量远多于1H NMR技术,并且在脂类和核苷酸类代谢物的检测上其灵敏度更优。提示了同时联合应用多种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某一目标能够相互补充,获得更为丰富的研究信息。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Role of chymase in the loc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keloids: inhibition of chymase may be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treat keloids.
糜烂酶在疤痕疙瘩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的作用:抑制糜烂酶可能是治疗疤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 DOI:10.2147/dddt.s87842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 影响因子:--
- 作者:Wang R;Chen J;Zhang Z;Cen Y
- 通讯作者:Cen Y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现代医学研究和治疗进展
- DOI:--
- 发表时间:2021
- 期刊:华西医学
- 影响因子:--
- 作者:刘瑜;岑瑛;李正勇
- 通讯作者:李正勇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应激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蛋白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DOI:--
- 发表时间:2011
- 期刊: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刘勇;岑瑛;陈俊杰;周丁子;张杰
- 通讯作者:张杰
重睑成形术后不对称的原因及修复前后比较
- DOI:--
- 发表时间:2021
- 期刊: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振宇;王一希;李雪阳;王禹栋;李尚;卿勇;陈俊杰;岑瑛;李正勇;金培生
- 通讯作者:金培生
人瘢痕疙瘩中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表达与胶原沉积的相关性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6
- 期刊:中华烧伤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陈俊杰;伍晓靖;张振宇;陈志兴;岑瑛
- 通讯作者:岑瑛
日间手术模式下硬化剂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2018
- 期刊:西部医学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振宇;刘睿奇;王茹;李正勇;唐军;岑瑛;马洪升;张艳阁;许学文
- 通讯作者:许学文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岑瑛的其他基金
lncRNA/microRNA-29家族调控瘢痕疙瘩增殖侵袭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批准号:81571915
- 批准年份:2015
- 资助金额:5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
- 批准号:81071282
- 批准年份:2010
- 资助金额:3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