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胚囊信号调控与花粉管响应的分子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330053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299.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1205.组织器官稳态维持与再生修复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During transition from ocean to land, plants evolved special structures, physiology, and reproductive mechanism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To reproduce without water, siphonogamy was evolved in angiosperms in which a tube-like structure (pollen tube) was developed by the male gametophyte (pollen) to deliver the immotile sperm to female gametophyte (embryo sac). Meanwhile, embryo sac evolved a seven-celled structure to accomplish the tasks such as pollen tube attraction, recognition, sperm release and fertilization. A typical embryo sac contains an egg, two synergids, three antipodal cells, and a diploid central cell. The pollen tube has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maternal tissues and yet targets precisely the embryo sac; this pollen tube guidance process involves both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gametophytes. Previously, we identified a central cell-specific gene CCG which is required for the female to attract pollen tube, and a pollen-specific gene POD1 that is required for pollen tube recognition of the female cues. Here, we propose to address the two basic questions in siphonogamy by exploring the two genes in combination with diverse molecular technologies: 1) how CCG communicates with synergids to control its production of the female attracting signal; 2) how pollen tube recognizes the attracting signals by identifying putative receptors.
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被子植物产生了适应新环境的结构、生理变化、和繁殖方式。其中,精子失去了自主运动的能力,进化出了管粉受精机制。在被子植物中,雄配子体(花粉)通常是由两个精细胞和一个营养细胞组成的三细胞结构。营养细胞萌发形成一个单细胞的管状结构,负责把两个不能运动的精子输送到雌配子体(胚囊)完成受精,即管粉受精现象。胚囊则进化出了能够吸引和识别花粉管,以及接受两个精子的独特的七细胞结构,包含一个卵细胞、两个助细胞、三个反足细胞和一个二倍体的中央细胞。管粉受精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花粉管如何发现和定位胚囊的位置并把精细胞及时地运送到胚囊?胚囊细胞之间是如何分工协调来完成管粉受精的?本课题拟以CCG和POD1基因为切入点,通过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蛋白组学等手段,研究中央细胞调控助细胞产生吸引花粉管信号的分子机制,并分离克隆花粉管识别胚囊信号的受体,了解花粉管对胚囊信号响应的分子机制。

结项摘要

植物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结构、生理变化、和繁殖方式来适应新环境。其中,被子植物的精子失去了自主运动的能力,进化出了管粉受精机制。雄配子体(花粉)通常是由两个精细胞和一个营养细胞组成。营养细胞萌发形成一个单细胞的管状结构,负责将精子输送到雌配子体(胚囊)完成受精。胚囊则进化出了独特的七细胞结构,包含一个卵细胞、两个助细胞、三个反足细胞和一个二倍体的中央细胞,来吸引和识别花粉管,并接受两个精子,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以CCG和POD1基因为切入点,通过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蛋白组学等手段,研究中央细胞调控助细胞产生吸引花粉管信号的分子机制,并分离克隆花粉管识别胚囊信号的受体,了解花粉管对胚囊信号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五年的研究,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一、花粉管识别和响应雌性信号的分子机理研究,我们发现了花粉管表达的 LRR-RLK 类 MDIS1-MIK1 复合体,作为受体激酶与胚珠吸引信号 LURE1 相互作用,控制花粉管导向过程。此外,我们鉴定了在花粉和花粉管中表达的MAS1和MAS2,它们也同样控制花粉管导向过程。. 二、胚囊发育和功能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发现CCG通过与CBP1及Mediator互作,调控中央细胞及助细胞特异表达的AGLs、MYB98、CRPs,LUREs及ECA1s等下游基因表达。从而调控花粉管导向。此外,发现CCG互作蛋白AGL80可能作为一个转录抑制因子在中央细胞起作用。. 三、花粉管中内质网结构动态调节的分子机理,鉴定了POD1 互作蛋白ECO家族能够调控内质网结构,ECO2能够与ER中CRT3相互作用,参与了膜蛋白分泌,调控了花粉管生长。. 四、高尔基体定位的LOT调控花粉管生长的分子机理,我们鉴定了一个高尔基体的蛋白LOT,参与调控了TGN的生物发生,同时影响内膜系统的分泌和内吞过程,从而调控了花粉管的生长。. 以上这些研究明确了雌、雄配子体的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具体途径和调控方式。对有性生殖受精机制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0)
专著数量(2)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
Arabidopsis CBP1 Is a Novel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in Central Cell-Mediated Pollen Tube Guidance
拟南芥 CBP1 是中央细胞介导的花粉管引导中转录起始的新型调节因子。
  • DOI:
    10.1105/tpc.15.00370
  • 发表时间:
    2015-10-01
  • 期刊:
    PLANT CELL
  • 影响因子:
    11.6
  • 作者:
    Li, Hong-Ju;Zhu, Shan-Shan;Yang, Wei-Cai
  • 通讯作者:
    Yang, Wei-Cai
A receptor heteromer mediates the male perception of female attractants in plants
受体异聚体介导植物中雄性对雌性引诱剂的感知
  • DOI:
    10.1038/nature16975
  • 发表时间:
    2016-03-10
  • 期刊:
    NATURE
  • 影响因子:
    64.8
  • 作者:
    Wang, Tong;Liang, Liang;Yang, Wei-Cai
  • 通讯作者:
    Yang, Wei-Cai
The integration of Gβ and MAPK signaling cascade in zygote development.
G beta 和 MAPK 信号级联在受精卵发育中的整合
  • DOI:
    10.1038/s41598-017-08230-4
  • 发表时间:
    2017-08-18
  • 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Yuan GL;Li HJ;Yang WC
  • 通讯作者:
    Yang WC
Multilayered signaling pathways for pollen tube growth and guidance
花粉管生长和引导的多层信号通路
  • DOI:
    10.1007/s00497-018-0324-7
  • 发表时间:
    2018-02
  • 期刊:
    Plant Reproduction
  • 影响因子:
    3.4
  • 作者:
    Li H.J. Meng J.G.;Yang W.C.
  • 通讯作者:
    Yang W.C.
RLKs orchestrate the signaling in plant male-female interaction
RLK 协调植物雌雄相互作用中的信号传导
  • DOI:
    10.1007/s11427-016-0118-x
  • 发表时间:
    2016-09-01
  • 期刊: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 影响因子:
    9.1
  • 作者:
    Li, Hongju;Yang, Wei-Cai
  • 通讯作者:
    Yang, Wei-Cai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18SrRNA前体的加工及其在植物中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广西植物研究 26:381-386 (2006)综述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项延会;石东乔;刘宁;杨维才
  • 通讯作者:
    杨维才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杨维才的其他基金

拟南芥花粉管响应长距离雌性信号的分子机制
  • 批准号:
    32130032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2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双受精的分子机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498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项目
植物花粉管导向的分子遗传研究
  • 批准号:
    30830063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19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植物生殖过程中自噬性细胞凋亡的研究
  • 批准号:
    30671131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3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植物配子体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细胞极性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
  • 批准号:
    30330310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12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