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实蕨属的杂交种起源和网状进化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870188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201.植物分类学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The polyploidization after hybridiz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significant mechanism to speciation. Howev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lant through hybridization and polyploidization are usually transitional with more variations between progenitors, which makes ver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rom their parents and close relative species. There are about 30 species of Bolbitis Schott in east Asia, which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enter of this genus. As a result of wi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great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numerous synonyms and much hybridization, it is rather difficult to study on its taxonomy. In addition, the origin of hybrids and putative hybrids is unclear. It is unknown whether B. × laxireticulata, distributed disjunctively in China and Japan, happen independently or originated by dispersal. This project will be undertaken based on comparative morphology and evolutionary systematics, according to widely field investigation, specimens checking and population sampling, study the anatomy, spore shape, cytology, chloroplast and nuclear DNA variation, and developmental features. Then try to observe the variation regularity and evolution of most valuable taxonomic characters, explore the origin of natural hybrids and their reticulate r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ur project will provide substantial insights for a natural classification for Bolbitis.
植物杂交后的多倍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物种形成机制。然而,杂交和多倍化事件导致该类群植物形态变异较大,性状重叠,从而造成了分类困难。东亚分布实蕨属(Bolbitis Schott)植物约30种,为本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由于地理分布广泛,形态变异大和较多杂交种的存在,实蕨属内一些种类的分类与归属难度较大,异名众多;杂交种和疑似杂交种的起源尚不清楚,如中国-日本间断分布的网脉实蕨(B.×laxireticulata)属于独立发生还是扩散起源?本项目拟以进化分类学派和比较形态学的理论为基础,对东亚实蕨属属下类群尤其是疑似杂种及其亲本的个体进行群体取样和引种试验,采用形态解剖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染色体分析和繁殖生物学,揭示实蕨属植物主要分类性状的变异规律,探讨该属关键形态性状的演化、杂交种的起源和网状进化问题,为建立实蕨属更自然的分类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结项摘要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杂交对物种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异源多倍化和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是杂交产生新物种的两种主要方式。实蕨属是一个泛热带分布属,隶属于物种数量十分丰富的鳞毛蕨科。亚洲属于实蕨属的物种多样性中心,结合实蕨属内的形态变异以及系统分类历史,我们推测可能是自然杂交促进了东亚实蕨属内的多样化形成。本研究利用叶绿体基因组、转录组数据,并结合鳞片、羽片、孢子形态比较,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分析,对网脉实蕨杂交起源进行推断。研究结果验证了网脉实蕨杂交来源为华南实蕨和刺蕨,且其与亲本种均为二倍体,属于同倍体杂交种。基因流分析显示了实蕨属物种间存在复杂的网状进化。. 同时,基于叶绿体片段,通过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以及简约法构建全球实蕨属系统发育框架,并进行分歧时间估计和祖先分布区的重建,推测实蕨属最早起源于非洲,并向亚洲扩散分布,并在近期(6.59–20.49 Ma)从亚洲经非洲向美洲扩散,形成了当下的泛热带间断分布的格局。. 对实蕨属系统发育框架中种间关系未能得到很好解析的中华刺蕨复合群(包括中华刺蕨、云南刺蕨、长耳刺蕨)进行分析,共选取5个群体65个样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及变异检测,分析复合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中华刺蕨复合群是一个起源时间较晚、分化程度较低的类群;其中云南刺蕨、长耳刺蕨不具有独立的地理分布、2-3个足够区分的性状,以及无法形成单系,应当将上述两种归为中华刺蕨种内。另外,复合群可以分为不同的地理亚群,地理距离与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群体间存在的形态过渡,可能仅仅来自于少量位点的基因交流。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Genome size evolution of the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
现存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基因组大小进化
  • DOI:
    10.1016/j.pld.2021.11.007
  • 发表时间:
    2022-03
  • 期刊:
    PLANT DIVERSITY
  • 影响因子:
    4.8
  • 作者:
    Wang, Fa-Guo;Wang, Ai-Hua;Bai, Cheng-Ke;Jin, Dong-Mei;Nie, Li-Yun;Harris, A. J.;Che, Le;Wang, Juan-Juan;Li, Shi-Yu;Xu, Lei;Shen, Hui;Gu, Yu-Feng;Shang, Hui;Duan, Lei;Zhang, Xian-Chun;Chen, Hong-Feng;Yan, Yue-Hong
  • 通讯作者:
    Yan, Yue-Ho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凤尾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热带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东梅;王佳玫;王小娇;王发国
  • 通讯作者:
    王发国
水氮处理对岛礁植物假茉莉生理适应性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聂丽云;张弯弯;李仕裕;简曙光;刘东明;邢福武;王发国
  • 通讯作者:
    王发国
摩西球囊霉与伯乐树的共生效应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浙江林业科技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邢福武;陈红锋;王发国;刘东明
  • 通讯作者:
    刘东明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6.03.020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热带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佳玫;杨东梅;王爱华;吴友根;王发国
  • 通讯作者:
    王发国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发国的其他基金

中国骨碎补科植物的分类学修订
  • 批准号:
    30800056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1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